楊柳蒹葭覆水濱,徘徊南望倚欄憑。
年光似鳥翩翩過,世事如棋局局新。
嵐積遠山秋氣象,月生高閣夜精神。
驚飛一陣鳧鹥起,蓮葉舟中把釣人。
這首詩通過幾組簡單意象的組合,表明了作者看破紅塵,厭煩世事,樂于幽靜的寺廟生活,已經(jīng)達到了一種超然萬物、瞬間永恒的最高境界。同時,形象地揭示了“佛”的涵義。
首聯(lián),詩人首先描寫了一幅秋天的美景: 一汪碧水,倒映藍天,岸邊是一排排的楊柳,水濱是青青的蒹葭 (未開花的蘆葦)。以這幅絕妙的人間世俗秋景圖為大背景,出現(xiàn)了一個和尚 (作者),他時而來往徘徊,低頭沉思,時而向著南方,憑欄遠眺。他在思索什么?是對世俗生活的留戀? 是對家鄉(xiāng)的思念? 還是對禪宗的頓悟? 頷聯(lián)給予了回答。
“年光似鳥翩翩過,世事如棋局局新。”世事如煙,一幕幕掠過腦海,榮辱、憂喜、善惡、貴賤這一切一切都如夢一般虛無縹緲。思來唯有人生短暫,年華易逝,世事滄桑,變化莫測。榮華富貴又何以不能變?yōu)楦F困潦倒,又何以不充滿著痛苦和悲涼?這聯(lián)詩運用兩個精妙的比喻,形象地點出了“佛”的涵義。“佛”意即“覺”,即覺悟了人生的真諦。佛教認為:“苦、集、滅、道”是人生的絕對真理。人生無時無刻不充滿著痛苦,造成人生痛苦的原因是“集”,是人們本身的愚昧和不懂得佛教真理的緣故。人們要想脫離苦海,達到不生不死,永恒寂靜的境界 (即 “滅”),必須按照佛教的教條進行修行。于是乎,作者緊接著便在頸聯(lián)描寫了一幅和尚深夜靜坐悟禪的圖畫。
“嵐積遠山秋氣象,月生高閣夜精神。”皓月當空,遠處山峰朦朦朧朧,一座連著一座,一派幽靜的秋天夜景。深山之中一座廟宇,靜靜挺立。高高的閣樓之上,一個和尚 (作者)精神矍鑠,正靜靜地打坐。“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凈其心。”此時,作者已與佛溶為一體,已消失在宇宙本身的秩序生命中,已處在 “我即佛,佛即我”的真正超越里。有無、生死、憂喜、愛憎、是非、貧富混然失去區(qū)分,消除了一切欲望、思慮和意識,真正達到了悟道的最高境界——瞬間永恒。
尾聯(lián)作者描寫了另一幅動景:“驚飛一陣鳧鹥起,蓮葉舟中把釣人。”蓮葉閃動之處,一條小船鉆了出來,一群水鳥被驚起,吱吱飛走,原來是釣翁坐在舟中靜靜垂釣。這里,作者以動襯靜,以實帶虛,通過人驚鳥,鳥飛走這一動景來襯托悟道時的靜。實寫水鳥飛走,釣翁垂釣,實際卻是對悟禪時“瞬間永恒”境界的具體化和形象化。作者也正是在這清靜迷人的夜景運動的一瞬間和那種淡遠恬靜的心境的共同作用下,達到了物我兩忘的永恒的境界的。在這樣一種條件和境地下,作者突然感覺到在這瞬間似乎超越了一切時空和因果,不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和何所由來。此詩,我已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已和宇宙融為一體了。
這首詩描寫了幾幅優(yōu)美的秋景圖,有靜有動,有聲有色,有虛有實。通過明白如話的語言,創(chuàng)造了一種淡遠幽深的意境,卻又不乏理趣,包容了深邃的禪理,不愧為一首絕好的禪詩。
上一篇:禪詩《西齋晝臥》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謁真諦寺禪師》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