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黃鎮成·城西紀事》原文賞析
今日稍清適,獨出城西村。感時經喪亂,風物異郊原。林摧見平陸,寺破留頹垣。高亭化莽墟,華屋成蔬園。徘徊在中路,偶聽農老言。新苗未入土,苗草日已暮。丁男赴征調,期令集轅門。況乃乏牛力,辛苦難具論。我聞增慘愴,無策拯元元。身老不能耕,焉敢飫盤饗。
清和景明,詩人杖策出戶,偶遇老農,言之欷歔,慨嘆而返。這是一首敘事詩。全詩按所見所聞所感順序,分三大段。
前四聯寫所見,以景物變遷初步凸現“感時”主題。史載文宗朝災荒連年,僅至順元年放賑,饑民達百萬戶以上。水旱、戰亂交通,到處一片殘破凋敝。詩人以行路所見,選用四個形象來說明“風物異郊原”的慘景。第三聯說樹林不見了,只看到一片漠漠黃土;寺觀不成樣子了,昔日的繁盛風流,付與斷井頹垣。以尋常物的遭劫,說明一般社會階層的殘破。平陸頹垣而闃無人跡,是跑光了、死光了抑或是拉光了,都說不清。這里的詩人,壓抑、悵惘、迷茫、悲哀與之俱來,便逐步將讀者導入詩境。第四聯說高亭、華屋殘破,給人更濃重的滄桑之感。兩組形象的融合,顯示一場全社會的災難。“高田長檞櫪,下田長荊榛”(李商隱《行次西郊一百韻》),“城郭為山林,庭宇生荊艾”(蔡琰《悲憤詩》),天災人禍交并,只有“蔬園”顯示了人未絕跡,為下文老農的出現作一鋪墊。
中間四聯是新聞。詩人行至半道,徘徊不知往哪里去的時候,偶遇老農而聽其說。下面六句即老農語。新苗還沒有栽,野草倒長得一天一天更茂盛。青壯年都限期到軍營集合,或作戰并服力役。丁男(古代十六至六十歲為丁)已去,家中便只剩下耄耋老者和黃口小兒,況且又乏畜力,真是“辛苦難具論”。老農語只是客觀敘述,看似平淡,但其中所含辛苦與不公,已足使人憤惋。
《元詩選》云:“抑亦有所激而鳴其不來者耶?今觀《南田耕舍》及《城西紀事》諸詩,亦可以知其寄托之有在矣。”詩的末二聯寫所感,這里表達的是一種有愧而無奈的心情。雖然凄愴倍增,卻無力拯百姓于水火,他最大限度只能表明他個人的態度:既然身老不能耕作,哪敢企望飽餐盤中之饗?
據作者自述,他有“流水三椽舍,桑陰五畝田”(《春雨南田書事》),“下山交桑麻,上山友麋鹿”,而且“還肯過鄰家,鄰家酒應熟”(《南田耕舍》)。有詩人隱士兼農夫的雙重身份。《四庫全書總目·秋聲集提要》稱:“則鎮成蓋遭逢亂世,有匡時之志而不能行,乃有托而逃。故詩多憂時感事之語。”詩人終于按捺不住了。這時,不能置身事外,也不能完全融自事內,不僅是這首《城西紀事》的態度,也是黃鎮成乃至更多元代士大夫的共性。
上一篇:古詩《袁枚·詠錢》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李夢陽·夏口夜泊別友人》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