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宿虛閑只凈明,俗氛暫洗覺身輕。
半山云腳炊煙濕,一枕松聲澗水鳴。
對(duì)語老禪真法器,譯經(jīng)新諦出僧檠。
歸翻貝葉蓮花頌,猶帶招提月影清。
凈明院,是郊?jí)S官,也就是帝王祭祀天地之處。此詩寫的是作者從皇帝齋祀宿凈明院,而遇老僧,偶有所感。
“齋宿虛閑只凈明,俗氛暫洗覺身輕。”作者宿于凈明院,感到虛淡清閑,暫時(shí)擺脫了世俗的一切,頓覺超然物外,輕松自在。“洗”,一語雙關(guān)。一則指齋祀沐浴之禮,洗去污垢,整潔身體。再則指滌蕩世俗之氣,澄靜心靈。作者身為宰相,平時(shí)公務(wù)纏身,案牘勞形,而此齋戒之際,卻是難得的悠閑,難得的自由!
“半山云腳炊煙濕,一枕松聲澗水鳴。”此聯(lián)寫得清麗可愛,意境幽遠(yuǎn)。前半句,從視覺角度狀其高遠(yuǎn),山氣濕潤,煙云繚繞,恍若仙境;后半句,從聽覺角度寫其清幽,松濤陣陣,澗水潺潺,迥異塵寰。這一聯(lián)對(duì)仗工整,以動(dòng)寫靜,以有聲襯無聲,別具一格,有“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之趣。可謂神來之筆,清氣襲人。
“對(duì)語老禪真法器,譯經(jīng)新諦出僧檠。”法器,指具備傳承佛法條件的人物。僧檠,檠原意是燈臺(tái),蠟臺(tái)。這里僧檠借指僧房。這句大意是: 對(duì)面共話的老禪師談吐不俗,話藏機(jī)鋒,真是個(gè)造詣精深、能傳佛法的高僧。他孜孜不倦地翻譯佛經(jīng),弘揚(yáng)佛法,介紹新的理論。間歇時(shí),剛剛擱下筆,從僧房里踱出來。宋代士大夫與僧侶的交往蔚然成風(fēng),一方面士大夫靠向禪僧。寺院的清靜閑適、公案的機(jī)鋒警語、禪理的深?yuàn)W玄妙,無不使士大夫心向神往,如蘇軾,黃庭堅(jiān),張九成,陳與義等都與僧人交往甚密,本詩作者鄭清之本人也是如此。據(jù)《宋史》記載,晚年“清之放浪湖山,寓僧剎,竟夕不歸。”另一方面,禪僧也靠向了士大夫,已不復(fù)如六祖惠能目不識(shí)丁,而是填詞寫詩,鼓琴作畫,皆有所善,顯得高雅淡泊而又風(fēng)流倜儻。本詩所寫的 “老禪”不也讓詩人傾慕不已嗎?
“歸翻貝葉蓮花頌,猶帶招提月影清。” 貝葉,泛指佛經(jīng)。據(jù)《漢書·西域傳》:“西域有貝多樹,國人以其葉寫經(jīng),故曰貝葉書。”蓮花頌,佛經(jīng)中的《妙法蓮華經(jīng)》,這里泛指佛經(jīng)。貝葉,蓮花指代佛經(jīng),在古詩中是常見的。如柳宗元“閑持貝葉書,步出東齋讀”,白居易有“既悟蓮花藏,須遺貝葉書。”招提,梵語拓斗提奢,義為四方。后省為拓提,誤為招提。四方僧之住處稱為招提僧房,這里指佛寺。這一聯(lián)是說當(dāng)自己又回到僧房,詠?zhàn)x佛經(jīng)時(shí),襟懷間應(yīng)是依然留著寺院上空明月所灑下的皎皎清輝。“猶帶招提月影清”似從王昌齡《長信秋詞》中“猶帶昭陽日影來”化出,雖然語意不同,但遣詞造句上的承襲卻是顯而易見的。不過,詩人用得巧妙,顯出一派空靈澄澈之境,亦不失為佳句。
這首詩表現(xiàn)了作者厭倦世俗生活,向往清靜、閑淡,崇尚禪僧、佛理之情。全詩意境清幽,耐人回味,尤其是頷聯(lián) “半山云腳炊煙濕,一枕松聲澗水鳴”堪稱佳句。
上一篇:禪詩《八關(guān)齋詩(其三)》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北寺昏鐘》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