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處世界,清凈何所似。
似彼白蓮花,在水不著水。
性真悟泡幻,行潔離塵滓。
修道來幾時,身心俱到此。
嗟余牽世網,不得長依止。
離念與碧云,秋來朝夕起。
這首詩大約作于白居易第一次在長安做官之時,是一首別僧詩。
“上人處世界,清凈何所似”,贈別而不言別事,乃從宣上人的性行寫起?!笆澜纭?,佛家語,指世俗世界,包括有生滅煩惱的有情眾生及其所處之環境,與佛國凈土是相對的?!扒鍍簟保戳鍍?,心性明徹,乃是佛徒修行所欲達到的最高境界,即所謂真如、涅槃,是是否悟徹佛性的根本標準。故詩人開篇特以設問,將此標出。從后文的 “修道來幾時”來看,宣上人乃是外地來長安修道的僧人,在修行得道后,又返歸故山。對宣上人來說,是否已悟徹佛理,乃是他最關心的事,故詩人從此落筆,可謂直契心機。下面兩聯,都是對 “清凈” 的說明和闡發。一為比喻,一為闡述。
“似彼白蓮花,在水不著水”是用白蓮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潔品性來作比。詩人何以獨以蓮花比喻? 因蓮花與佛有關,以佛座于蓮花之上也,故佛座、佛經、佛宇、佛界,皆可稱蓮座、蓮經、蓮寺、蓮界等。蓮者,取其凈,故凈土宗亦名白蓮宗。孟浩然詩“看取蓮花凈,方知不染心”亦取此意。
上面四句又是從唐代廣泛流傳的一首佛教梵唄文 (禮懺時唱贊的一種文體)中衍化出來的。這首梵唄文稱:“處世界,如虛空,如蓮花,不著水。心清凈,超于彼。稽首禮,無上尊。”白居易在此借用這首梵唄文來贊頌宣上人的高行法德。
前面是相喻,而 “性真悟泡幻,行潔離塵滓”則是從 “性”、“行”兩個方面來闡釋?!靶哉妗保葱钥?,意謂宣上人已心性靜寂,省悟到一切諸相皆是空,皆是泡影與幻影?!督饎偘闳舨_蜜經》曰: “一切有法,如夢、幻、泡、影?!卑拙右琢碛小队^幻》詩對此有具體發揮?!靶小奔雌沸小!皦m滓”,即塵境,“佛家以世界為塵” (蘇東坡語),意謂宣上人品行高潔,不為世俗名利所羈絆?!靶哉妗蹦诵闹?“行潔”乃身之所行,“行潔”是“性真”的外觀?!靶薜纴韼讜r,身心俱到此”,是對宣上人修道的總結性評語?!按恕?,指佛地與佛性。白居易有詩曰:“二十身出家,四十心離塵。”故佛徒之修道,分身、心兩步,先以身歸佛,經過一定時間的修行才能達到心歸佛。只有身、心俱到,做到 “行潔”、“性真”,才算是真正參徹了佛理。那種身在山林、心存魏闕之徒,只是身到而心未到。
在寫足了宣上人的 “性”、“行”之后,詩歌轉入了自己的感慨并結入離別之情。“嗟余牽世網,不得長依止”寫自己受塵世拘檢,不能經常親近宣上人,得到教誨?!耙乐埂保匆缽模队陂T下之意。真所謂“知易行難”。理論上知道應該像宣上人那樣去做,實際上卻 “牽世網” 而碌碌于塵世。這種矛盾心理,用一個“嗟”字表現得淋漓盡致,充分反映出詩人的愧疚心情。
“離念與碧云,秋來朝夕起”寫別后的離念。江淹《休上人怨別詩》云: “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來。” 后遂以 “碧云” 為離別之特定語。“與”字,在此有隨的意思,即離念隨著碧云,在秋天的朝夕,時時飛起。將無形之情思,化作可感生動的形象,此介詞動化之妙用也。
題為“贈別”,贈者,對所送之人有所品贊也,別者,對所送者有所思念也,將兩者融為一體,詳略得當,開合有度,既有禪理,復見人情,誠為別僧詩之佳作。
上一篇:禪詩《贈別君素上人》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贈別鷲峰上人并引》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