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芳菲路,依山雪一湖。
鮫珠鳴石礫,鸞尾走菰蒲。
乳水烹茶凈,深潭照影無。
余生何所愿,泛泛此中鳧。
這首詩中的 “百泉”,當指河南輝縣西北7里蘇門山的百泉。蘇門山,也就是孫登長嘯的地方。據 《晉書·阮籍傳》記載: 阮籍在蘇門山遇到孫登,“與商略終古及棲神道氣之術,登皆不應。”阮籍長嘯而退。走到半嶺,聽到有像鸞鳳般的聲音響于山谷,原來是孫登在嘯。蘇門嘯,后來就用為狂態傲世的典故。宋代邵雍、元代姚樞都曾隱居于蘇門百泉。小修一生喜歡游覽名山大川,“泛舟西陵,走馬塞上,窮覽燕趙齊魯吳越之地,足跡幾半天下。”因而記游之作在他的全部作品中占了較大比重。他游百泉,共寫了三首詩,此為其一。但這首小詩,寫蘇門百泉,并不曾涉及有關故事,只最后兩句流露隱居思想,似有追慕前人之意。
“五里芳菲路,依山雪一湖。”“芳菲”二字,點出時令是在芳草鮮美、山花爛漫的春季。沿著芳菲之路迤邐而行,一邊嗅著花草的香氣,一邊左右觀望,人的心情想必也是愉快的。大約走了5里路,就在山的那邊看到了一個湖,百泉到了。百泉又名百河,因泉通百道而得名,故這里的景致,范圍可能較廣,不止局限于一泉一點,詩中反映的就有湖、有潭、有石灘和蒲叢。這二句寫湖而狀一 “雪”字,可見湖水銀亮素凈,同時這種景象也可能與泉涌激起的水花有關。“雪”字還寫出了由視覺變換而引起的心理感受。作者的視線長時在紅花綠草中逗留,這時猛見到白茫茫的湖水,恍若看到滿湖冰雪一般,由艷麗到素凈,心情也難免要隨之一變。我們不妨猜測,作者這時的心情,已由路上的喧騰濃烈一轉而為澄凈淡遠,造成這種轉變的觸媒就是 “雪”湖。經過了“雪”湖的“洗禮”,游人便由此進入了迥異于外界的別一個天地。“鮫珠鳴石礫,鸞尾走菰蒲。”“鮫”,傳說古時住在南海里的神人。“鸞”,指鳳凰之類的神鳥,此處代指一般的水鳥。這兩句的本義是說,泉水在石礫間滴答作響,四周長滿茂密的茭白和香蒲的沼澤陂地里,有野鳥在穿行,但看不到它們的身影,只依稀辨得它們晃動著的美麗的長長的尾巴。這是對景物的實寫,景物本身,并無特別動人之處,但作者以 “鮫珠”喻水滴,再配以那一片有“蒹葭蒼蒼”風韻的“菰蒲”,就給這個地方添得了一份神靈仙氣。不能不說作者是有意要造成這種效果,從而使結尾的句意有較強的依托。頸聯二句,一言水之純凈,一言潭之高深,輔以 “烹茶”、“照影”等動作,也活畫出游人在此間品茗嬉戲、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形象。“烹茶”之舉在這里可能只是虛寫,為作者喜于泉水之清澈的想象之詞,是由視覺到味覺的通感。尾聯句意貌似直承上聯而來:因愛水之清澈幽深,而寧愿化身為一只野鴨子,在其間自由自在地度完余生。實際上,“此中鳧”的大背景是指作者走完 “五里芳菲路”后眼前整個蘇門百泉的全景,即包括 “雪湖”、“鮫珠”、“石礫”、“鸞尾”、“菰蒲”等等情景。作者由此發生感慨,最后歸依到“水”,關照題意,借水中之鳧,表達了對脫棄塵俗、親近自然、追求自由無拘束生活的欣慕和向往。“泛泛此中鳧”,語出屈原《卜居》:“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將汜汜若水中之鳧乎?”
伯修在《小修詩敘》中評論小修詩“大都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實際上小修詩不如文,他的游記小品遠勝記游詩。這首詩雖具一定的意境和真情實感,但無論寫景抒情、用詞造句,都有欠新穎。
上一篇:禪詩《游湖上昭慶寺》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游西峰寺》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