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朝曲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
逶迤帶綠水,迢遞起朱樓。
飛甍夾馳道,垂楊蔭御溝。
凝笳翼高蓋,疊鼓送華辀。
獻納云臺表,功名良可收。
《入朝曲》是謝朓 齊永明八年(公元490年)所作的樂府組詩《隨王鼓吹曲十首》之四。據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二十,謝朓《齊隨王鼓吹曲》的題解講: “齊永明八年,謝朓奉鎮西隨王教于荊州道中作”, “《校獵》以上三曲頌藩德。”當時謝朓27歲,為隨王肖子隆鎮西功曹,后轉文學,跟隨王赴荊州(今湖北江陵)鎮,在途中寫了這組供軍中演唱的鼓吹曲辭。《入朝曲》是“《校獵》以上三曲”的第一首,所以說它是一首歌贊隨王功德的頌詩。
謝眺與齊皇宮諸王關系很密切,特別與隨王肖子隆更為親密。《南齊書·謝眺傳》載: “子隆在荊州,好辭賦,數集僚友,眺以文才,尤被賞愛,流連晤對,不舍日夜。”謝朓在遠離京都,赴任荊州途中寫作《入朝曲》,顯然是對隨王未來入朝將受重大封賞的一種祝福。
“江南”六句為第一層,以贊美的筆調描繪了金陵(齊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帝都的壯麗景象。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概括贊美金陵是江南形勝之地,不僅處于江南秀麗的環境之中,而且是帝王聚集(州:聚集。至少從東晉至宋齊各代)的一座帝都。作者在宏闊而秀美的藝術空間里,突出金陵帝都的顯要地位,流露了對于帝都和功名的向往。這兩句發端挺秀、格調昂揚,頗有力度。一般說,謝朓詩融情入景,以清麗為宗,但它融會了曹植詩的發端、鮑照詩的俊逸,時時從宏闊的角度取象造境、琢句警秀,此詩“江南”二句也屬于此類,具有李白所稱美的“清發”的特點,即清麗而秀發,俊秀、挺拔,秀中見骨。 “透迤”四句,運用細節具體描繪金陵的景物、環境,烘托帝都的氣象:城外有蜿蜒如帶的碧綠江水(長江與秦淮河),城內高聳而起的是華麗的朱紅樓閣,高大的屋宇夾著供車馬馳行的大道,兩行垂楊遮覆著穿流宮苑的御溝。作者一連寫了四個細節形象,構成一幅金陵內外高低交錯、色彩輝映的帝都圖景, 詩人的贊美、向往之情自然流注其中。作者的描寫視線是從城外向城內、向宮內流動、轉移的,猶如電影鏡頭畫面的推移、變換,構成一組有層次的完整畫面,緊緊扣住開端兩句,為“佳麗地”、 “帝王州”做了形象的展示。
“凝笳”四句為第二層,暗點“入朝”題意,歌頌隨王功德。“凝笳翼高蓋,疊鼓送華輈”二句,以景物描寫方式,自然回筆落到隨王的“華輈”之上。凝:聲調徐緩。翼:鳥兒伸展兩翅,引申為飛翔或覆蔽,這里是“遮護”的意思。輈:車轅,代指車乘。這兩句具體描繪隨王乘坐華麗的車乘入朝的堂皇氣派:前邊是徐緩吹奏笳管的樂隊,華蓋如鳥的翅膀一般遮飾著車輛輕輕擊動鼓樂的儀仗,緊隨在彩車之后。結尾二句,畫龍點睛,以頌美結束全詩。云臺:漢朝宮中的高臺名。《后漢書·陰興傳》注: “洛陽南宮有云臺廣德殿。”漢明帝曾在云臺圖畫32位中興功臣的畫像,以示表彰。詩人最后寫隨王“入朝”是因為向天子獻納章表,建樹了堪封云臺功臣的功勛,如此,獲取功名實在是無可懷疑了。
總的看,這首詩內容很簡單,表現了年輕詩人對建功立業的熱情和向往,并無什么特別之處。但在形式上,它卻代表著謝脁所倡導的“永明體”詩,即新體詩的藝術特征。一是講究詩句的對偶。全詩除首尾四句外,其他六句都是對偶句,造成語言整飭的結構美。二是追求聲律的和諧自然,造成聲韻抑揚的音樂美。全詩十句中,有五句完全符合新體詩的平仄變化規則,即符合格律化的要求,表現出明顯的格律化追求,開始變古體為新體。三是講究語言的華麗和提煉,作者注重語言形象的色彩和映襯,注重語言的變化,特別表現在“逶迤”六句,每句中間都用了一個動詞:帶、起、夾、蔭、翼、送,各不重復,在句中起著連結詩歌語言形象的聚合作用,而且在詩句形象的推移中產生一種動態和力感。這種詩句的提煉,對后代律詩的語言錘煉、凝縮頗有啟迪。
上一篇:代葛沙門妻郭小玉作|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關山篇|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