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典文章賞析·蘇轍《祭歐陽少師文》原文|注釋|賞析
蘇轍
維年月日,具官蘇轍謹以清酌庶羞之奠,祭于故觀文少師贈太師九丈之靈。嗚呼!嘉祐之初,公在翰林。維時先君,處于西南,世所莫知,隱居之深。作書號公,曰“是知予”。公應“嗟然,我明子心。吾于天下,交游如林。有如斯文,見所未曾。”先君來東,實始識公。傾蓋之歡,故舊莫隆。遍出所為。嘆息改容。歷告在位,莫此蔽蒙。報國以士,古人之忠。公不妄言,其重鼎鐘。厥聲四馳,靡然向風。
嗟維此時,文律頹毀。奇邪譎怪,不可告止。剽剝珠貝,綴飾耳鼻。調和椒姜,毒病唇齒。咀嚼荊棘,弁棄羹胾。號茲古文,不自愧恥。公為宗伯,思復正始。狂詞怪論,見者投棄。踽踽元昆,與轍皆來。皆試于庭,羽翼病摧。有鑒在上,無所事媒。馳詞數千,適當公懷。擢之眾中,群疑相豗。公恬不驚,眾惑徐開。滔滔狂瀾,中道而回。匪公之明,化為詼俳。
公德日隆,歷蹈二府。轍方在艱,撫視逾素。納銘幽宅,德逮存故。終喪而還,公以勞去。公年未衰,屢告遲莫。自亳徂青,迄蔡而許。來歸汝陰,嘯傲環堵。轍官在陳,于潁則鄰。拜公門下,笑言歡欣。杯酒相屬,圖史紛紜。辯論不衰,志氣益振。有如斯人,而止斯耶?書來告哀,情懷酸辛。報不及至,兇訃遄臻。
嗚乎! 公之于文,云漢之光。昭回洞達,無有采章,學者所仰,以克向方。知者不惑,昧者不狂。公之在朝,以直自遂。排斥奸回,罔有劇易。后來相承,敢隕故事?雖庸無知,亦或勉勵。此風之行,逾三十年。朝廷尊嚴,庶士多賢。伊誰云從,公導其先。自公之歸。忽焉變遷。又誰使然,要歸諸天? 天之生物,各維其時。朝旸薰風,春夏是宜。凍雨急雪,匪寒不施。時去不返,雖強莫違。矧惟斯人,而不有時? 時既往矣,公亦逝矣。老成云亡,邦國瘁矣。無為為善,善者廢矣。時實使然,我誰懟矣。哭公于堂,維其悲矣。嗚呼哀哉! 尚饗。
《祭歐陽少師文》在蘇轍的文集中,是少有的抒情佳作。作者筆蘸感情,敘述與歐陽修的認識過程,感激歐陽修對蘇家的恩惠; 敘述歐陽修倡導古文運動,扭轉一代文風; 敘述自己與歐陽修的交談,表達滿腔敬仰之情; 敘述歐陽修的文功政德,哀悼先輩的逝世。字字有情、句句含淚,是《祭歐陽少師文》明顯的藝術特點。
蘇轍之家同歐陽修有特殊的關系。在一定意義上說,沒有歐陽修就沒有蘇轍父子兄弟的成名。正因為歐陽修賞識三蘇,為之揄揚,三蘇才名滿京城。這一點在宋人的許多筆記、詩話里都曾提到。如《石林詩話》說“明: 允 (蘇洵之字) 至和間來京師,既為歐陽文忠所知,其名翕然。韓忠獻 (韓琦) 諸公待以上客。嘗遇重陽,忠獻置酒私第,唯文忠與一二執政。明允以布衣參其間,都人以為異禮。”后來,兩家關系更加密切,故此,蘇轍對歐陽修既敬仰,又親切,使字里行間充溢著濃厚的感情,讀來感人至深。
這篇文章共分四段,也許為了達到抒情的目的,四段的安排是一段敘私誼,一段頌功德,交錯相間。第一段追憶歐陽修提攜之功: 嘉祐初年,歐陽修在翰林院。蘇洵居住四川,“世所莫知”。蘇洵給歐陽修去信,請為揄揚,并說只有您才能理解我,歐陽修回答道:“我明白你的意,我交游的朋友,多得像山中的樹木。但有你這樣高的文才的人,我還沒見過。”蘇洵帶蘇軾、蘇轍出川。入京晉謁歐陽修,兩人見面,歐陽修比接待老朋友還隆重。當時,蘇洵拿出自己寫的二十二篇文章,歐陽修讀后,大加贊賞。這即祭文中說的“遍出所為嘆息改容。”歐陽修四處宣揚,向朝中重臣大僚推薦三蘇,即“歷告在位,莫此蔽蒙”,的確,當時,歐陽修向韓琦、富弼等推薦三蘇,韓琦為宰相,就特別看重三蘇。據《石林燕語》載:“歐公初薦明允 (蘇洵) 便欲朝廷不次用之,時富公、韓公當國,韓公亦以為然,獨富公等之不可,曰:‘姑少待之。’故止得試銜初等官,明允不甚滿意。再除,方得編修《太常因革禮》。”這再次任命,也是歐陽修活動的結果。在敘述之后,蘇轍滿含感情地評議道:“報國以士,古人之忠。公不妄言,其重鼎鐘。厥聲四馳,靡然向風。”稱贊歐陽修為國選拔人才,有古人之風。而且說到做到,一句話重于九鼎。因此,他的美名傳播四方,像草遇風而紛紛灣曲一樣。這直接的頌歌,表達了蘇轍的感激之情。
第二段記述歐陽修力挽狂瀾,扭轉文壇的頹風。為了突出歐陽修倡導古文運動的貢獻,蘇轍用大量筆墨,將“文律頹毀”的現象作了形象的描述:“嗟維此時,文律頹毀。奇邪譎怪,不可告止。剽剝珠貝,綴飾耳鼻。調和椒姜,毒病唇齒。咀嚼荊棘,弁棄羹胾。號茲古文,不自愧恥。”連用十二句,極力形容當時文壇的不良風尚。有的好奇而入邪,有的剽竊好文章,拼湊據為己作;有的矛盾百出,貽害他人;有的文章如同荊刺,而將“羹胾”反而拋掉了。(胾,音字,切成大塊的肉)這是有針對性的,歐陽修提倡古文運動之前,北宋文壇的風氣柔弱,頹喪,歐陽修不僅大聲疾呼,而且利用主考的機會,貶斥靡綺險怪之作,提倡平易暢達的文風。據沈括《夢溪筆談》說:宋代劉幾作文,好為怪險之語,歐陽修深惡之。后來劉幾應考,適逢歐陽修做考官,就用紅筆在試卷上打一個大橫杠,全部抹掉。后來,劉幾不得不改變文風,最后才考中進士。這段記載說明歐陽修在提倡古文運動時是不遺余力的,同時也說明用知貢舉來扭轉文風,的確起了作用。因歐陽修運用劃紅杠的方法否定他不喜歡的文章,后世還用紅筆涂抹文章為“紅勒帛”,簡稱“紅勒”,《聊齋志異》里《陸判》中說:“朱獻窗稿,陸輒紅勒之。”可見對后世影響之大。蘇轍充分肯定歐陽修在這方面的作用,祭文中說:“公為宗伯,思復正始,狂詞怪論,見者投棄。”
蘇軾、蘇轍是在歐陽修主考時考中進士的,所以祭文中蘇轍深情地寫道“踽踽元昆,與轍皆來。皆試于廷,羽翼病摧。有鑒在上,無所事媒。馳詞數千,適當公懷,擢之眾中,群疑相豗,公恬不驚,眾惑徐開。”這里用“踽踽”等詞,形容他們兄弟當年應考時的可憐樣子,沒有關系、門路,靠歐陽修的賞識才取中進士,在具體形象中,傳達出一股深情。據《石林燕語》說,當時“場室舉子為文奇澀,讀或不能成句。歐公力欲革其弊,既知貢舉,凡文涉雕刻者,皆黜之。”放榜時,蘇軾中第二名,蘇轍、曾鞏都在中選之列。但聲望極高的“劉輝輩皆不與選,士論頗洶洶”,“因造為丑語”。歐陽修頂住了壓力。結果是“滔滔狂瀾,中道而回。匪公之明,化為詼俳”。歐陽修力挽狂瀾,舉賢薦能,如果不是歐陽修的堅持,那么,落榜舉子一鬧,改革將會變成笑話。
第三段、描述蘇轍與歐陽修的交往并對歐陽修的逝世深表哀傷。歐陽修的聲望一天比一天高,蘇轍因父蘇洵去世回川,歐陽修對他倍加關懷,并給蘇洵寫了墓志銘,使活著的和死了的都受恩德。服喪回京,歐陽修卻轉外任,連遷幾個地方,最后在汝陰定居。蘇轍到陳州做官,離歐陽修的住地很近。蘇轍前去探望,歐陽修談笑自若,引經據典,雄辯滔滔。像這樣的天才,怎么會死呢? 噩耗傳來,情懷酸痛。這里用“拜公門下,笑言歡欣”等描寫歐陽修健康的句子,實然接“書來告哀,懷懷酸辛,報不至及,兇訃遄臻”。一喜一兇,連接在一起,傳達出一個對歐陽修逝世的突然感,透示出歐陽修逝世,在蘇轍心靈上難堪承受的情緒,真情實感透過字句流露出來。這是抒情的獨特方法。
第四段是頌贊歐陽修的道德文章,等于對歐陽修的一生進行概括的評價。評價歐陽修的文章如“云漢之光”,其影響很大,“學者所仰,以克向方。”評價歐陽修的政績,敢于直諫,對奸佞之臣,不管難攻還是易克,拼力排斥; 獎掖后進,逾三十年不松懈,最后,完全是呼天喊地,直白胸臆的抒情:“朝廷尊嚴,庶士多賢。伊誰云從,公導其先。自公之歸,忽焉變遷。又誰使然,要歸諸天? 天生之物,各維其時。”天生的萬物,各有自己一定的時限。如朝薰風,春夏季節,凍雨急雪,沒寒冷就不會有。時限是一去不返的。雖有力也不能違背。從世間萬物推論到人,人也應有生之時,死之時,只有享足了時限,才會死呀! 為什么歐陽修這個人,沒過足時限就死了呢? 蘇轍反復推論,從這種用“物理”比“人命”的議論方法,達到抒情的目的。而且,用過頭的話來表現感情的強烈: 老成練達的人去逝了,這是國家的損失,從此,不必行善了,歐陽修這種“善”人不是早早死了嗎? 行善并無善報呀! 如果說這是“時實使然”,我又怨憤誰呢? 偏激的話正是感情強烈的表現。蘇轍用此把一腔哀痛表現得淋漓盡致。
總之,強烈的抒情是本文的重要特點。而抒情的手法又多種多樣。有時用敘述,有時用描寫。敘述時,從事實中傳達感情; 描寫時,從人物的言談形象中傳達感情。有時又用議論抒情,從議論中流露贊佩。有時用直抒胸臆的方法。甚至還采用層與層的布置達到抒情的效果。蘇轍胸有真情,又以多種手法出之,故此文讀來感人,字里行間似乎回響著作者的嗚咽之聲。
另外,這篇祭文使用韻文,句子整飭、流暢,靈活押韻,讀來瑯瑯上口。在蘇轍的祭文中,《祭歐陽少師文》堪稱上乘之選。
上一篇:蘇轍《祭文與可學士文》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