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桃花溪》原文與賞析
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桃花溪在今湖南省桃源縣桃源山下,山的西南有桃源洞。這里不僅山青水秀,風景明麗,而且生長著大片的桃樹。初春時節,陽光明媚,桃花盛開,紅白相間,與那青翠的山巒,明澈的溪水,交相輝映,令人目迷五色。相傳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即以此地為背景創作的。千百年來,詩人描述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張旭的這首《桃花溪》詩便記述了他游覽此地時的觀感。
“隱隱飛橋隔野煙”,這第一句便寫得氣象飛動,不同凡響。大約是在一個暮春的早晨,詩人來到了桃花溪畔。抬頭遠望,山巒之間,溪水之上,云煙繚繞,霧氣濛濛。透過云霧,跨溪而落的大橋時隱時現,若有若無,弧形的橋身仿佛在云煙中臨空飛騰。這景象使人產生一種錯覺,好像不是云煙在飄浮,卻是大橋在飄動了。云煙晨霧織成的那一層薄薄的幃幔,遮住了大橋,山遠處觀之,朦朦朧朧,虛無飄渺,若即若離,恍如仙境。
這第一句寫的是遠景,余下三句均寫近景。順著桃花溪,詩人緣岸而行。忽見溪水之中,有一塊嶙峋巨石,突出水面,宛若小島。漫步到它的西邊,恰好有一條漁船輕輕搖過。望著那撐船的漁翁,詩人猛然想起,莫非這船上的漁翁便是那陶淵明寫的曾進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漁人?再看那順流而下飄浮在溪水之上的連綿不斷的桃花瓣,詩人進而想到,這桃花瓣會不會就是從那桃花源里流水來的吧?那么,能進入這桃花源的洞口究竟在這溪流的哪一邊呢? 詩寫到這里便戛然而止了。但“問漁船”三個字所表現出來的詩人那種心馳神往的情態和對世外桃源的無限向往的急切心情,卻清晰地浮現在讀者的眼前。詩人是那樣的天真、率直而又富于幻想。盡管他知道那世外桃源本是虛構的,漁人是無法回答的。但明知故問中,不也傳達出詩人悵然若失的心境嗎。只有讀者,經詩人這么一問,引起了種種美妙的遐想。
這首小詩寫得清新、飄逸、生動、傳神。雖句句寫景,卻淡淡幾筆,勾出輪廓,點到而已。雖無一句言情,卻又情蓄景中,景景含情,意在象外。它是一首詩,又像一幅畫,其中的詩情畫意,耐人品味。
上一篇:宋濂《桃花澗修禊詩序》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杜甫《武侯廟》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