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英《給岳父的信》原文與翻譯、賞析
(節選)
欲俟卒業后而投軍①,但家嚴及家慈②,以佳兒不充兵之習慣膏印腦中極久,未必能相許也。如蒙許諾,當即別開生面,投筆而置身軍界,且不要錢不惜死,期盡國民分子之義務耳。惟五月前婿曾閱申報載,日兵在滬沖突,良家婦女被其淫,青年學子任其捕打,此等國恥何日可雪,且首并我琉球及臺灣澎湖③,……最后奪我膠州灣,今又欲取青島,其勢弗吞中國弗已也④。婿以為中國之領土可征服而不可斷送,中國人民可殺戮而不可屈辱。現在世界競爭,“優勝劣敗”,國亡而奴隸隨之,有吃者弗能吃,有穿者弗能穿也,故真正國民熱血男子不克外平異種,內國富強,與其生也寧死,且不以得失喜憂。身之存亡非所計,而馬革裹尸乃常有之事耳⑤。故寧為武愚⑥,勿為文駒⑦;寧為玉碎,勿為瓦全。若得斗死于戰場,真減少中華之一奴隸耳。
【鑒賞】 這是一個熱血青年生在苦難的祖國,面對外敵入侵、主權淪喪、國恥家辱時,寫給親人的一封信,熱情、激憤地表達了作者保家衛國斗死戰場的勇氣和決心。
文章開頭就表達了作者從軍的愿望。但又恐父母雙親深愛自己,不允許“我”從軍。這種矛盾的心情正是進步青年報效祖國與親情的矛盾。接下來,作者通過一個假設,如果得到允諾,將“別開生面,投筆而置身軍界,且不要錢不惜死,期盡國民分子之義務耳”。作者言辭懇切,并不拔高自己的思想或上升到什么精神,只是把這件事,當作一個公民所應該做的,字里行間透露出作者“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品性。
既然是一封求助信,信中自然要擺事實講道理。因而作者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告訴父母,引用報紙上的事實說:“日兵在滬沖突,良家婦女被其淫,青年學子任其捕打”,“且首并我琉球及臺灣澎湖,……最后奪我膠州灣,今又欲取青島,其勢弗吞中國弗已也。”揭露日本兵在我國土上所犯的罪行,以及鯨吞中國的狼子野心。凡是有良知的中國人面對這種侵略都會激昂、憤恨,當然作者的父親也不例外。同時,作者并沒有停留于此,而是加強了自己的分析“領土可征服而不可斷送,中國人民可殺戮而不可屈辱”,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立場,有力地抨擊了那些賣國投降的漢奸走狗!一個國家滅亡了,我們都會成為奴隸,“有吃者弗能吃,有穿者弗能穿”,任人蹂躪。這樣的境遇,作者歸納為,“真正國民熱血男子不克外平異種,內國富強,與其生也寧死,且不以得失喜憂”。作為一個國民就應該擔當起拯救國破家亡的重任。在國家、民族的危急時刻,自身的存亡不應有所考慮,馬革裹尸、戰死疆場,是常有的事。這里,作者運用了馬援的典故,“伏波惟愿裹尸還”,生動地表現了戰死的決心。
最后,再表達自己的愿望: “寧為武愚,勿為文駒; 寧為玉碎,勿為瓦全。”即使戰死疆場,也只是減少了一個奴隸而已,深切表達了作者寧死不當亡國奴,與敵人血戰到底,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讓人無不為作者殷殷的愛國之心、報國之志所感動! 全文情真意切,擺事實講道理,有理有據,言辭慷慨,擲地有聲,行文自然流暢,一氣呵成,說服力強。
上一篇:趙云霄《給女兒的遺書》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左權《給母親的信》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