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屈守元趙曉蘭
細林山上夜烏啼, 細林山下秋草齊;
有客扁舟不系纜, 乘風直下松江西。
卻憶當年細林客, 孟公四海文章伯;
昔日曾來訪白云, 落葉滿山尋不得。
始知孟公湖海人, 荒臺古月水粼粼。
相逢對哭天下事, 酒酣睥睨意氣親。
去歲平陵鼓聲死, 與公同渡吳江水。
今年夢斷九峰云, 旌旗猶映暮山紫。
瀟灑秦庭淚已揮, 仿佛聊城矢更飛。
黃鵠欲舉六翮折, 茫茫四海將安歸?
天地局蹐日月促, 氣如長虹葬魚腹。
腸斷當年國士恩, 剪紙招魂為公哭。
烈皇乘云御六龍, 攀髯控馭先文忠;
君臣地下會相見, 淚灑閶闔生悲風。
我欲歸來振羽翼, 誰知一舉入羅弋;
家世堪憐趙氏孤, 到今竟作田橫客。
嗚呼!
撫膺一聲江云開, 身在羅網且莫哀。
公乎!公乎!
為我筑室傍夜臺, 霜寒月苦行當來。
夏完淳
這首詩是為哀悼作者的老師陳子龍而寫的。陳子龍,字臥子,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自幼讀書,不好章句,喜論當世之故”(《經世編事》)。陳子龍的青年時代,正是明代政治最腐敗的時代,權奸魏忠賢當道,忠貞之士,橫被摧折,生民涂炭,民不聊生。陳子龍痛恨權奸誤國、邊事日壞,曾和夏完淳的父親、江南名士夏允彝等人一起創立“幾社”,糾彈時政,砥礪名節,與繼承東林流風余韻的“復社”聲氣相應,在海內享有盛望。清兵入侵后,祖國河山慘遭蹂躪,人民橫遭殺戮。陳子龍力求抗清,圖謀中興,他不滿朝廷昏憒,辭官回鄉,與至友夏允彝等聚眾起義,雖經歷無數挫折失敗,仍一往無前、毫不動搖。清順治四年(1647),陳子龍等策動明朝舊臣、清松江提督吳勝兆反正,不幸吳部兵變,吳勝兆被執遇害。五月,陳子龍被捕押解南京,途中舟泊松江跨塘橋,縱身投水,壯烈殉國。細林,山名,在今上海南浦南二十里,舊名神山,與佘山并稱,清兵下江南,松江城破,陳子龍曾避居西泖,時時往來于細林、佘山之間。陳子龍殉國兩個月后,作者也被捕押解南京,船經細林,觸景傷情,感慨萬端,遂以此詩志哀并表達對以身殉國的老師的無限景仰、懷念之情。
開篇四句為作品的第一部分,點明時間、地點及作詩緣由?!皡s憶當年細林客”到“酒酣睥睨意氣親”八句為第二部分,追憶師生昔日的親密交往?!叭q平陵鼓聲死”到“剪紙招魂為公哭”十二句為第三部分,追敘抗清斗爭歷程及其師壯烈殉國經過?!傲一食嗽朴垺钡狡榈谒牟糠?,回顧國破家亡、身陷囹圄的慘痛遭遇,表達追隨其師、慷慨殉國的決心,脈理清晰而又十分綿密。
發端寫秋景蕭瑟,夜烏哀啼,氣氛凄愴、沉重,定下了全詩的主調?!皡s憶”二句,寫其師負曠世逸才,詩文高華雄渾,睥睨一世,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孟公,陳子龍晚號于陵孟公。文章伯,文壇領袖。“昔日”四句,展示其師不僅才華過人,更兼豪氣蓋世?!跋喾辍倍洌赋鏊麄冎g不但是親密無間的師生,更是意氣相投、生死與共的戰友。夏完淳的父親夏允彝與陳子龍同為“幾社”盟主,父子、師生素以文章氣節相砥礪,資質過人的夏完淳有幸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成人,耳濡目染,稚嫩的心田里早就播下了憂國憂民、報效祖國的種子?!叭q”,指清順治三年(1646)。自明崇禎帝自縊煤山,吳三桂引狼入室,清兵入關渡江之后,江南各地義師蜂起,夏氏父子與陳子龍等“幾社”盟友共商國是,義無反顧地投身于抗清復明的偉大愛國斗爭。秦庭,用春秋時申包胥哭秦庭七天七夜求兵救楚事,見《戰國策·楚策》。聊城,用魯仲連助齊收復被燕攻占的齊地聊城事,見《戰國策·齊策》。這里均用以指陳子龍等抗清志士為救亡圖存四處奔走,心力交瘁。為了挽救祖國的危亡,陳子龍等曾詳盡地分析了敵我形勢,準備以夏允彝的門生、原明朝總兵吳志葵統領的數萬水軍為主力,聯絡各地義軍,奪取有重兵防守的蘇州,再自蘇州攻占杭州、南京,直搗清兵大本營。夏完淳也隨父親和老師投入吳志葵軍中,為之運籌策劃。由于敵我力量懸殊,蘇州久攻不下,清軍大舉反撲,義軍寡不敵眾,不幸兵敗城破,將領大多殉國,夏允彝見大勢已去,留下絕命詩后,自沉松塘。先文忠,即其父夏允彝,謚號忠節。烈皇,崇禎帝。攀髯,用黃帝小臣手攀黃帝所乘龍之胡須事,見《史記·封禪書》。夏允彝殉國后的第二年,即“去歲”春天,避居民間的陳子龍與夏完淳返回松江。當時江南義軍大部潰敗,只有吳易的太湖水上義軍尚存。他們歃血為盟,共謀倡義,到吳易軍中襄贊軍事,吳易兵敗受挫,英勇就義,“平陵鼓聲死”,他們師生流離奔竄,又“共渡吳江水”,圖謀策動清松江提督吳勝兆起義,意欲與湘鄂一帶的李自成舊部、浙閩一帶張煌言、鄭成功率領的義軍互通聲氣,再舉義旗。事泄后,陳子龍殉國,夏完淳的伯父夏之旭亦從容自引。夏完淳“家仇未報,臣功未成。賚志重泉,流恨千古”(《土室余論》),他以春秋時晉國全家慘遭殺害的趙氏孤兒趙武(見《史記·趙世家》)及秦末隨田橫避居海島、后自刎而死的門客(見《史記·田橫列傳》)自比,決心追隨先烈,以死報國。“英雄生死路,卻似壯游時”(《柬半村先生》)、“人生誰無死,貴得死所耳”“含笑歸太虛,了我分內事”(《獄中上母書》),這些擲地有聲的語言充分展示出夏完淳熾烈的愛國熱情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他被押解到南京后,審訊他的是臭名昭彰的漢奸洪承疇,洪承疇勸其歸順,頓遭痛斥,洪“色沮無以應”。與夏完淳同時受審的還有他的岳父錢梅,岳父生性懦弱,似有動搖之意,夏完淳慷慨陳辭:“今與公慷慨同死,以見陳公于地下,豈不亦奇偉大丈夫哉!”(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錄》)在夏完淳的激勵下,錢梅與完淳同時赴難,保全了晚節。臨刑時,完淳昂首挺胸,拒不下跪,長笑就刑。
詩篇為悼念其師而作,追懷恩師往事,大體以時間先后為序,由師及父再及己,層層推進,條理井然。結尾聲情悲壯凄厲,完淳弱齡殉國,光照千秋,忠肝義膽,發為詩句,長歌當哭,點點為碧血所化,辨不清是詩是血是淚。
上一篇:[宋]韓希孟《練裙帶詩》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史乘《經河源軍漢村作》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