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張問陶·陽湖道中》原文賞析
風回五兩月逢三,雙槳平拖水蔚藍。百分桃花千分柳,冶紅妖翠畫江南。
乾隆五十八年(1793)冬,詩人應故友折簡之邀,從客居的蘇州來到揚州小住。轉眼已到翌年春季,于是抱一抱拳,惜別友人與那一片維揚燈火,渡江東歸。這首詩便是詩人自鎮江回蘇州途中路經陽湖時所寫。
陽湖,即今日江蘇常州。
煙花三月,春江水暖。在這樣的季節,這樣的時分,把歸旅當作一次短途踏春旅游,不啻是一番賞心悅目事。“風回五兩月逢三”,首句以一種輕松的口吻,道出詩人歸旅中的最初印象。三月陽春,小風撲面不覺寒。微風中,高高的船桅頂上那白色的候風羽正在飄動,吸引了詩人的注意:哦,正是東風送暖的季節呢。“五兩”,指候風羽,用羽毛做成,掛于桅桿頂上以示風向。“月逢三”,指適逢春季三月。首句似詩人隨口吟得,即交待了時令,又借飄動的候風羽,告訴讀者歸途走的是水路。
歸去來兮——詩人那怡然自樂的心情仿佛使小船也受到了感染。第二句中“雙槳平拖”的描寫尤為傳神,使我們仿佛看到小船識路,一任春潮漲水推著自己行進;那停劃的槳楫雙雙平拖,在蔚藍色的水面劃出白練般的一脈脈水痕。第二句緊承上句,視點從船桅“風回五兩”下移到船尾水際,具體形象地刻畫了碧水行舟的輕快情形。
三、四兩句寫詩人的視線投向岸邊。
一年一度,春風又綠江南岸。暖風徐來,似在為詩人洗塵;碧水槳聲,似在為詩人鳴琴——罷了罷了,最惹人愛的卻是三月里那夾岸而來的桃與柳。詩中所寫三月是為農歷三月,正是桃花綻開、柳樹抽葉的時節。三步一柳,五步一桃,桃柳分植,柳樹當多于桃樹。故此在詩人眼里便有了“百分桃花”和“千分柳”的感覺。
“冶紅妖翠畫江南”,那一路桃紅柳綠裝點著詩人的歸旅,沒有比這輕舟熟道更讓人心曠神怡了,也沒有比這望中景色更撩撥人心了。末句之中,桃紅而曰 “冶”柳綠而曰 “妖”,可見在詩人眼里,桃與柳似乎都具有了人性: 桃花艷美,如青春少女嫵媚的笑靨;柳枝婀娜,似妙齡姑娘婆娑的舞姿。正是這一片片、一簇簇“冶紅”的桃花與“妖翠”的柳葉,描畫出一派“千里鶯啼綠映紅”的三月江南綺麗春色。
這首小詩寫得清新明麗,活潑輕松,當是旅途之中口占而成。詩人未作刻意求工,不露雕鑿痕跡,但此詩的景物描寫又非隨便拼湊。在看似隨意剪裁的幾個片斷中卻寓于詩人獨具的匠心,從三筆兩筆勾勒之間,便托出了春天獨特的形象:春風中飄拂的一尾候風羽,春水里拖曳蕩漾的一雙槳楫,而那滿眼的桃紅柳綠則是這一片如海春色中最讓人心神迷醉的主旋律。如果說善于剪裁景物是本詩的一個特點,那么詩中另一個特色便是擅長運用數字了。短短四句詩里竟用了“五兩羽”、“三月”、“雙槳”、“百分桃”、“千分柳”等一連串與數字有關的詞,這又使得詩歌在看似隨口吟得之中不失觀察的細微和縝密,這也許是本詩所以值得一讀的又一個原因所在。
上一篇:古詩《尤侗·聞鷓鴣》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袁枚·隴上作》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