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吳企明
一馬春風北首燕, 卻疑身得舊山川。
陽浮樹外滄江水, 塵漲原頭野火煙。
日借嫩黃初著柳, 雨催新綠稍歸田。
回頭不見辛夷發, 始覺看花是去年。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冬,王安石奉命伴送遼使北還。翌年春,他到達河北一帶,看到北國的優美春光,想到這大好河山被遼國所占據,激發起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深情,便在路途中寫下這首七律詩,抒寫自己的收復故土、統一祖國的強烈愿望和愛國精神。
詩從題面發端,點明寫詩的時間、地點以及興起詩思的緣由。“一馬春風北首燕”,在和煦的春風中,詩人騎著馬向北方的燕地進發。北首燕,朝北趨向燕地,語出《漢書·韓信傳》“北首燕路”。顏師古注:“首,謂趣(趨)向也。”燕,古代國名,在今河北北部和遼寧西部一帶,北宋時代被契丹貴族統治集團(遼)占據著。當詩人置身在燕地的時候,他感覺到這地方是那樣的熟悉和親切,就象到了故土一般,便自然地興起“卻疑身得舊山川”的詩情。“舊山川”三字有深意。這里本來是祖國的河山,現在被契丹占據著,人事更換而山河依舊,故曰“舊山川”,詩句的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熱戀故土的情感和收復失地的心愿。
中間兩聯寫景。“陽浮樹外滄江水,塵漲原頭野火煙”,陽,指陽氣,春天和煦的水氣;塵漲,霧塵升騰。兩句意謂樹林邊碧綠的江面上,浮動著暖曖的暖氣;原野上燒著野火,煙霧彌漫升騰。“陽浮”、“塵漲”,均出自韓愈詩,《人日城南登高》:“靄靄野浮陽”,《同李二十八夜次襄城》:“塵漲雪猶輕”。頸聯二句,是說太陽給柳樹帶來了嫩黃的顏色,剛剛點上柳梢頭;春雨催動著麥苗上的綠色,漸漸地回到田間。“日借”、“雨催”兩語,用擬人化的手法,寫景生動,景色欲活。以上兩聯,詩人帶著滿腔的熱情,描繪北國初春的風光,回應了首聯的“舊山川”,景與情合,物我交融,成為全詩抒發主觀情感的客觀基礎。
最后兩句,詩人忽然想到家鄉。王安石的外祖母家,在臨川東面的金溪縣鳥石岡,多辛夷樹,春天盛開辛夷花,童年時,詩人常在那里玩,留下了美好的回憶。他有一首《烏塘》詩云:“烏塘渺渺綠平堤,堤上行人各有攜。試問春風何處好?辛夷如雪柘岡西。”嘉祐三年,王安石曾回過一次故鄉,到四年的春天才離開。今年今日,詩人看到燕地的風光與江南相似,不由得想起家鄉,只因為看不到辛夷花,才知道這里不是家鄉。這種感受,富于蘊含,很有詩意,于是,詩人將它們寫入詩中:“回頭不見辛夷發,始覺看花是去年。”結語聯想豐富,構思巧妙,很有情致,極自然地表達出詩人的收復失土、盼望祖國統一的意愿和情思。李璧評此詩說:“經理燕山之意,已見于此句(指首句)。”(《王荊文公詩箋注》)李氏此評,確實點中荊公詩的題旨。
上一篇:[宋]朱弁《春陰》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王志民《曉抵九江作》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