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鄧南
詩人安得有青衫? 今歲和戎百萬縑!
從此西湖休插柳, 剩裁桑樹養吳蠶!
劉克莊
戊辰,即戊辰年,也就是宋寧宗嘉定元年(1208)。這一年南宋與金國簽訂了“嘉定和議”。這是寧宗開禧二年(1206)五月下詔伐金,太師韓侂胄北伐,由于投降派政變而歸于失敗所結下的惡果,韓侂胄因而被殺,人頭也被史彌遠派人函送金國請罪。這個辱國喪權的條約規定,金宋改稱伯侄之國,宋除了付犒賞金兵費白銀三百萬兩之外,每年還必須向金國交納白銀三十萬兩,絹三十萬匹。這個所謂的“和議”,無異乎是一紙投降書或者賣身契。史彌遠等一伙賣國賊,為了換得一時的茍安,只好賣身投靠,俯首帖耳,唯命是從。即事,就眼前景物感而賦詩,亦叫即興。這一年劉克莊還是一個二十二歲血氣方剛的青年,因激于義憤,沖口就吟出了這一首詩,詠的就是“嘉定和議”這件事。
首句起得極有氣勢,有如銀河從九天飛流而下?!霸娙税驳糜星嗌?”問得理直氣壯,擲地有聲。詩人,作者自指。安得,怎么可能,怎么能?!端问贰ぽ浄尽飞险f,宋朝因襲唐朝制度,九品官以上服青衫。劉克莊此時尚未進入仕途,這里泛指衣衫。青衫,一作春衫。星移斗轉,隨著季節的變換,詩人也得脫去冬裝,換上春裝。但是怎么可能穿上一件青衫呢?,市場上哪里看得到做青衫的衣料呀!這種狀況是怎么造成的呢?
次句“今歲和戎百萬縑!”就非常明確地作出了回答。和戎,與金國議和。戎,這里指金國??V,雙絲的細絹。古代求和時常以縑帛作為向對方“輸誠”的禮物?!敖衲瓿⒂么罅康募毥伻ビ懞媒饑I媚求和呀!”這就是詩人無青衫可穿的根本原因。
以上兩句詩,揭露了南宋小朝廷大量搜刮民脂民膏去向金國乞和,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給國家帶來的嚴重后果。詩人現身說法,從自己說起,從衣衫這些小事說起,真實可信,親切感人;以小見大,可見一一斑。詩人尚且無青衫可穿,貧窮的老百姓那就可想而知了。衣食問題貼近生活,老百姓也易生同感而起共鳴。南宋統治者昏庸無能,屈辱媚金,搞得民窮財盡,自然要激起詩人和廣大人民的不滿和憤怒。這兩句詩,先說結果,后說原因。因果倒置是為了突出結果,引入注目。在人們注目之余,必定要尋根究底,追查原因,這就正好把南宋小朝廷的和戎政策揪出來示眾。筆鋒犀利,揭露深刻,一針見血,讀來大快人心。
穿衣吃飯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情,更何況政府還要年年“孝敬”金國又送細絹又賠款呢!這只有大力發展農桑生產,才有可能使這個嚴重的經濟危機得到暫時的緩解。于是,詩人隨口又哼出了詩的最后兩句:“從此西湖休插柳,剩裁桑樹養吳蠶!”順理成章,收束全篇。這是諷刺,也是規勸:從今以后,西湖邊上不要再插種柳樹了,還是多栽一些桑樹、多養一些桑蠶算了!剩,多。方岳《最高樓》詞:“且客儂,多種竹,剩栽梅?!眳切Q,即蠶。因吳地(今江蘇蘇州一帶》自古以來產蠶絲著名,故稱。因為有了桑蠶當權的投降派就可以向金父皇“納繒帛以求茍安”(王夫之《宋論》),去換得-夕安寢呀!說是規勸,因南宋小朝廷沉醉湖山,迷戀歌舞,耽于淫樂,茍且偷安,一點不管人民死活。所以這兩句詩的弦外之音是希望南宋小朝廷注意國計民生,不要再文恬武嬉了。這兩句詩雖然寫得比較委婉,但從字里行間,也可以看出詩人內心的沉痛和對南宋小朝廷的憤懣。
以議論為詩是宋詩的一大特色,劉克莊的這一首詩就是一首議論朝政的政論詩。詩中大發議論,譏刺時政。但言之有物,韻味深長,非一般浮泛空論者可比。詩中揭露了“嘉定和議”造成的危害,抨擊了南宋投降派屈辱媚外的和戎政策,諷勸南宋統治者要改弦更張,多多關注國計民生。情辭剴切,憤時憂國的激情溢于言表,實屬宋人議論詩中的上乘之作。
詩人死于宋度宗咸淳五年(1269),死前一年亦戊辰年,當時詩人已八十多歲。但此時他已官至龍圖閣直學士,與“青衫”句不合。
上一篇:滕振國《戊戌八月紀變八首(選一)》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楊樹增《戍邊樓落成,登臨有感》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