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明今
春色蕭條白日斜, 平涼西北見天涯。
惟余青草王孫路, 不屬朱門帝子家。
宛馬如云開漢苑, 秦兵二月走胡沙。
欲投萬里封侯筆, 愧我談經鬢有華。
李攀龍
嘉靖三十五年(1556)秋末,李攀龍由順德(今河北邢臺)知府被提升為陜西按察司提學副使,至西安赴任。明嘉靖后期國勢日蹙,二十九年(1550)蒙古俺答部率兵直逼北京城下,大掠而去,是為歷史上著名的“庚戌之變”。其后數年俺答仍一再地侵犯遼陽、大同、寧夏、甘肅等地區。這時李攀龍在西安為官,對西面邊境的戰事自然格外地關心。平涼在今甘肅省東部,距西安僅四百里,當時西北方受到俺答部、土默特等部的威脅,疆土日削,平涼已是邊境地區。作者此詩即從平涼的見聞著筆,寫下了自己對國事的隱憂及報國的決心。
首二句寫平涼蕭索的自然景色。由平涼西北而望,極目之處便是明王朝的邊境,故稱“天涯”。邊境之地經常受到戰爭的騷擾,城郭蕭條,百姓貧困,故春天雖已來臨,這里卻見不到春天的氣息,莽莽平野,斜懸著一輪孤單單的白日。“惟余青草王孫路,不屬朱門帝子家。”“王孫”為王者之孫,又為草名。漢淮南小山《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則王孫與青草又有懷人之義。這里寫“惟余青草王孫路”,從遠眺景物來理解,是說極目天涯一片蕭條,只有在茫茫春草中依約有一條行道,向天邊延伸,可惜行道通向之處卻不是朱明王朝的管轄范圍,故曰“不屬朱門帝子家”。若從懷念王孫理解,明太祖孫恭王朱沖於永樂二十二年(1424)封藩於平涼,嘉靖間定王朱融燧嗣位,“懲宗室之橫,頗繩以法”(《明史·諸王列傳》)。經過近二百年的繁衍生息,宗室王孫日眾,多行不法之事,支脈也愈弱,多有淪為百姓者,故也可稱“不屬朱門帝子家”。總之不管是遠眺景物還是懷念王孫,作者顯然已深切地意識到明王朝日益迫蹙衰微的處境,然而作者并未因此而悲觀消沉,接下頸聯筆鋒一轉,寫到了明室的希望:“宛馬如云開漢苑,秦兵二月走胡沙。”當時明朝國力雖弱,尚未到不可挽救的地步,苑廄中有許多大宛來的名駒,邊塞上屯扎著驍勇善戰的秦兵。面對著這樣既令人擔憂,又令人鼓舞的局勢,作者一顆愛國的心怎么能靜得下來呢?可是李攀龍當時年過四十,雙鬢已有白發,做的又是提學副使,是抓教育的文官,故雖有如班超那樣投筆從戎、封侯萬里的壯志,卻也只能徒喚奈何。
李攀龍是“后七子”的領袖,為明中期詩文復古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詩歌五言古師建安、五七言近體師盛唐,提倡一種高古雄闊的詩歌氣象,然有時不免流于膚廓。這首詩是他寫得較好的一篇,因為詩中所描寫的邊陲景物、所抒發的激越壯志,與他所提倡的高古雄闊的藝術風格是吻合的,故顯得自然而充實。
上一篇:李奇林《師次觀音門》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卞孝萱 喬長阜《平蔡州三首》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