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潘英偉
中原久陸沉, 英雄出隱淪。
舉世呼不應(yīng), 抉眼懸京門。
一瞑負(fù)多疚, 長歌召國魂。
頭顱當(dāng)自撫, 誰為壘新墳。
鄒容
沈禹希,即沈藎,是一個積極從事反清革命活動的志士。戊戌變法失敗后,與唐才常等在上海創(chuàng)立正氣會,后又參與籌組自立軍,準(zhǔn)備武裝起義。失敗后逃亡上海,不久又潛入北京,繼續(xù)進(jìn)行活動。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李鴻章與俄國簽訂“中俄密約”,不惜大量出賣國家主權(quán),以換取沙俄對清朝頑固派的支持。沈藎將這一賣國行徑披露于報端。7月13日,清政府將他逮捕,杖殺于刑部獄中。因“蘇報案”被關(guān)在上海租界西獄中的章炳麟(西狩,是他曾用過的一個筆名),獲悉這一消息后,極為悲憤,寫下了《獄中聞沈禹希見殺》一詩,“蕭蕭悲壯士,今在易京門”。與章炳麟同關(guān)在一獄的鄒容,步其韻,和了上面這首詩。
這首五律和章炳麟的詩一樣,對反清壯志未酬便慘遭殺害的沈藎以高度的贊美和沉痛的哀悼,也表明了自己不惜犧牲的決心。
“中原”二句說,國土久已沉淪,中原大地被外族所統(tǒng)治著,而那些從事反清復(fù)國的英雄們,常常只能隱姓埋名。“不見沈生久,江湖知隱淪”(章詩),沈藎從自立軍失敗之后,到被捕之前,一直隱姓埋名,秘密從事活動。
“舉世呼不應(yīng)”,沈藎為革命奔走呼號,而響應(yīng)者卻寥寥無幾,世人依舊沉睡不醒。鄒容著《革命軍》,明暢激昂,意在喚起民眾,革命圖強(qiáng)。詩人在這里應(yīng)是感觸尤深的。“抉眼懸京門”,用春秋時伍子胥的典故。伍子胥輔佐吳王夫差打敗越國后,曾多次勸諫吳王要防備越國的報復(fù),吳王不但不聽,反而賜劍命他自盡。他臨終前憤激地說:“抉(jué,挖)吾眼置東門,以觀越之滅吳也。”(見《史記·吳世家》)詩人在這里意思是說,英雄雖然被殺害了,但他以身殉國,他的英靈將照臨著后起者不斷的斗爭,就象伍子胥一樣,要親眼看著清廷的覆亡。
“一瞑”兩句緊接著說:沈藎一死之后如果泉下有知,該有多少壯志未酬的遺憾和隱痛啊!我們后死者也只能長歌當(dāng)哭,來召喚和祭奠這為國捐軀者的忠魂。
詩中最后說,今天,我們隨時都會被斷頭,不知誰能為我們壘上新墳?zāi)?隋煬帝楊廣在面臨覆亡時,曾照著鏡子嘆息道:“好頭顱,誰當(dāng)斫之!”(見《資治通鑒》卷一八五)詩人借用這一句話,表現(xiàn)了一種不怕殺頭、勇于獻(xiàn)身的大義凜然的豪情。在這里,既有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的氣概,亦有“惟冀后來者,繼起志勿灰”(鄒容《題譚嗣同遺像》)的情懷。這是一首悲壯的悼傷詩,也是一首慷慨的述志詩。
上一篇:秦紹培《和李秀才邊庭四時怨》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顧易生《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