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日思光景,今朝喜暫逢。
雨住便生熱,云晴即作峰。
水白澄還淺,花紅燥更濃。
已歡無石燕,彌欲棄泥龍。
詩題為“喜晴”,并未指明季節,但讀后可知所寫的是夏初連陰天后放晴的光景。這首詩的好處,正在于能真切地道出人們此時此刻常有的感受。
連日來一直想見到一點日影,今朝總算出了太陽,就像見到了一個久別暫逢的老朋友。“喜暫逢”三字格外親切,又有一種唯恐日出不會長久的輕微憂慮。這正是苦于連陰天的人們盼到天晴時的共同心理。雨一停,天馬上就熱起來,天一晴,云就聚成山峰的形狀:這是炎夏時節里久雨放晴時的特有景象。因空氣中飽和水份,驕陽一照,立即熱氣蒸騰。而天上的陰云剛剛散開,還積壓在天邊,也疊成了連綿的云峰。這兩句出語質拙,就像以俗語率意入詩。尤其“雨住便生熱”一句,幾乎就是人們在此時常說的口語,用在此處,不但貼切,且更覺有味。
下足了雨以后,水色澄凈清淺。空氣收燥時,被雨洗凈的花色更紅更鮮。雨后看景,分外鮮亮,這也是人們常有的視覺感受。“水白”一句,連用“白”、“澄”、“淺”三字,渲染水色的清白;“花紅”一句,用“濃”字加強“紅”的色調:這都是為了突出“白”與“紅”的色彩對比,以體現出放晴時萬物的格外明亮鮮麗。
《湘中記》說:“零陵有石燕,遇風雨來則飛舞如燕,止則為石。”“無石燕”說明已沒有風雨再來的兆頭。“彌欲棄泥龍”。“泥龍”一作“工龍”。《淮南子》說:“土龍致雨。”高誘注:“湯遭旱,作土龍以像龍;云從龍,故致雨也。”泥龍本是旱時求雨所用,現在已下足了雨,便可棄之不用了。末二句歡欣天已放晴,旱象亦復解除。“石燕”與“泥龍”對舉,雖是用典,卻也借其字面,使人聯想起燕飛龍舞的景象,全詩在云峰、白水、紅花的靜態背景之上,似乎也有了動景的補綴,這樣,詩境就更富有生氣了。
庾信晚年詩歌的趨于老境,固然主要體現在他那些蒼涼激楚、剛健遒逸的詠懷詩上,但這類描寫日常生活的詩篇,也同樣反映了老成有致的特色。此詩表現生新,而以拙句出之,避免了齊梁詩求新而易落入纖巧的弊病,正是其所以為老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這種境界,唐人中唯有杜甫能夠心領神會。
上一篇:《吳楚歌·傅玄》原文|賞析
下一篇:《四愁詩·張衡》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