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勸持品》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概說】
“勸”是勸勉、勸化的意思,勸善的教化。佛教有勸、誡二門,“教善云勸,制惡云誡”。“持”是受持的意思,對于如來的言教,能夠以堅固深信而領受之,并且于己憶持不忘;或者于諸佛所說教法,從師稟受,持而弗失。“勸持”就是如來勸化大眾受持《法華經》,本品前半說藥王、大樂說等諸菩薩與得受記之五百阿羅漢等,誓愿不惜身命,奉持讀誦弘通《法華經》;后半部,佛更說諸菩薩勸人受持弘通,故云勸持品。
前面三品《法師品》、《見寶塔品》和《提婆達多品》是贊嘆《法華經》的微妙,也是贊嘆受持此經人的功德,其目的無非勸勉大眾受持、流通、弘揚《法華經》。經過上面的奉勸,這里《勸持品》有了結果,有很多大菩薩、授記作佛的大阿羅漢都發心弘揚此經,后邊又有八十萬億那由他菩薩在會上沒有表示,所以佛以目光鼓勵他們,這些菩薩得到佛的勸勉,各從座起,發愿于佛滅度之后,周旋往返于十方世界弘揚此經,所以本品稱為《勸持品》。
本品可分為兩部分,先表明佛弟子們受持《法華經》的意愿,即“明受持”,依次為藥王及大樂說等二萬菩薩眷屬奉命此土持經,五百聲聞發愿他土弘經,波阇波提、耶輸陀羅等六千比丘尼眾請記。然后是“明勸持”,佛以佛眼注視八十萬億那由他大菩薩,這些利根的大菩薩即刻便領受佛意,隨順佛無言的勸勉,發愿持經。其中有長行和偈頌兩個部分,長行中先是菩薩請求佛的告敕,然后隨順佛意發誓。偈頌中則述說了在惡世弘經的困難和須要忍受的情境。
從本品開始,是“悟佛知見”的內容。“悟”即覺悟、證悟,覺悟諸法之實相,明白一切事物的真理,體征到一切現象和本體都是圓融無礙、平等不二的。按照智者大師在《法華文句》卷四的解釋,了知一切法“一相寂滅”即能了悟佛的知見;通達“一切亦空一切亦有”的道理,證悟佛之知見;用觀心理論,空、假、中,即三而一,即一而三,故名為“悟”。依嘉祥大師的觀點,開佛知見是總,示佛知見和悟佛知見是別,而且這三個是從果上講的,而入佛知見則是因,用《涅槃經》的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三德解釋,悟佛知見是指見到般若或體悟法身的時候,得到解脫。據另一種說法,開、示是從佛的方面來說,悟、入則是針對眾生方面來說,悟佛知見是眾生因聽佛的教化開悟自己本來具有的佛性,相信自己可以成佛。
“悟佛知見”有兩個大板塊,首先,第一板塊“因跡門弟子通經,文殊請問如來示軌四行”,包括《勸持品》和《安樂行品》,二品各為一部分,分別是“明持經”和“示方軌”。
上一篇:法華經《第十七·分別功德品》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下一篇:法華經《第十九·法師功德品》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