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身安樂行·行親近處》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經文】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為希有,敬順佛故,發大誓愿,于后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世尊!菩薩摩訶薩于后惡世,云何能說是經?”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于后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
“文殊師利!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于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親近處。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揵子①等,及造世俗文筆、贊詠外書,及路伽耶陀②、逆路伽耶陀者③;亦不親近諸有兇戲相叉相撲,及那羅④等種種變現之戲;又不親近旃陀羅⑤,及畜豬羊雞狗,畋獵漁捕諸惡律儀。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無所希望。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若于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希求。”
“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不應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亦復不近五種不男⑥之人以為親厚,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復余事。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常好坐禪,在于閑處,修攝其心。文殊師利!是名初親近處。”
“復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有菩薩,于后惡世,無怖畏心,欲說是經,
應入行處,及親近處。常離國王,及國王子,
大臣官長,兇險戲者,及旃陀羅,外道梵志。
亦不親近,增上慢人,貪著小乘,三藏學者,
破戒比丘,名字羅漢,及比丘尼,好戲笑者,
深著五欲,求現滅度,諸優婆夷,皆勿親近。
若是人等,以好心來,到菩薩所,為聞佛道,
菩薩則以,無所畏心,不懷希望,而為說法。
寡女處女,及諸不男,皆勿親近,以為親厚。
亦莫親近,屠兒魁膾⑦,畋獵漁捕,為利殺害,
販肉自活,炫賣女色,如是之人,皆勿親近。
兇險相撲,種種嬉戲,諸淫女等,盡勿親近。
莫獨屏處,為女說法,若說法時,無得戲笑。
入里乞食,將一比丘,若無比丘,一心念佛。
是則名為,行處近處,以此二處,能安樂說。
又復不行,上中下法,有為無為⑧,實不實法,
亦不分別,是男是女。不得諸法,不知不見,
是則名為,菩薩行處。一切諸法,空無所有,
無有常住,亦無起滅,是名智者,所親近處。
顛倒分別,諸法有無,是實非實,是生非生。
在于閑處,修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彌山。
觀一切法,皆無所有,猶如虛空,無有堅固。
不生不出,不動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處。
若有比丘,于我滅后,入是行處,及親近處,
說斯經時,無有怯弱。菩薩有時,入于靜室,
以正憶念,隨義觀法。從禪定起,為諸國王,
王子臣民,婆羅門等,開化演暢,說斯經典,
其心安隱,無有怯弱。文殊師利!是名菩薩,
安住初法,能于后世,說法華經。”
【注釋】
①尼揵子:又作尼虔,尼干,尼健,六大外道之一。尼揵具曰尼揵陀,譯曰離系,不系,無結,離三界系縛之義也。是為外道出家之總名。② 路伽耶陀:又作路柯耶胝柯,路伽耶,路伽耶陀。譯作順世,外道之名。系古印度哲學流派之一。其始祖是路伽耶,說萬有差別是自然而生,自然而滅,皆無因果。不承認有前后世,不承認有因果報應。在佛教徒看來它是最大的斷見。此派隨順世間之凡情,主張以不定圣教,拒絕道德,滿足肉體之欲望為目的,提倡極端物質的快樂主義,計執是常是有。 ③ 逆路伽耶陀:梵云縛摩路伽耶陀,譯曰逆順世外道,又曰左順世外道。是順世外道的一個支派,反于順世外道而立逆世情。 ④ 那羅:譯曰力,伎戲。 ⑤ 旃陀羅:又作旃荼羅。譯曰屠者,嚴熾。以屠殺為業者,惡業自嚴,行時搖鈴持竹為幖幟,以使人知其為惡者也,殺心盛大,惱害眾生,見者傷慈,壞善根本,執暴惡人,下姓等,在四姓之外。男曰旃陀羅,女曰旃陀利。比丘若行乞食,此處不可往。 ⑥ 五種不男:不成完全之男性的人,有五種:(1)生不男,人從生來,男根不滿;(2)揵不男,人以刀去其男根;(3)妒不男,謂男根似無,見他行淫,因生妒心,遂或有根;(4)變不男,根能變現也,遇男則變為女,遇女則變為男;(5)半不男,謂半月能男,半月不能男。 ⑦ 魁膾:專門為官府執刀行刑之人。人本同類,彼雖犯法,理固當死,但經常以執刀殺人為業,以害其生,實為惡行。 ⑧ 有為無為:即有為法和無為法。有因緣造作之法,叫做“有為法”;無因緣造作之法,叫做“無為法”。在五位百法中,前面的九十四法,皆是有生滅變異的有為法,最后六法,才是清凈寂滅的無為法,也叫做“真如實相”。
【譯文】
這時,佛法王子、大菩薩文殊師利對佛說:“世尊,這些發大誓愿的菩薩是非常難得的。他們敬重順從于佛,而發下了宏大誓愿,要在以后五濁惡世中,護持、讀誦、講說這部《法華經》。世尊,這些菩薩、大菩薩們怎樣才能在以后的五濁惡世之中講說這部經典呢?”
佛告訴文殊師利說:“如果這些菩薩、大菩薩們在以后的五濁惡世之中要講說這部經典,應當安住于四種方法:首先,安住于菩薩修行的方法,和菩薩所應親近的對象,如此,才能講說此經。文殊師利,什么叫菩薩、大菩薩的修行方法呢?如果菩薩、大菩薩從事忍辱修行,柔和善順而不暴躁,內心平穩而不驚懼,同時對一切事物和現象都不執著,所以,行而不行,即不執著于修行之相,如此而觀悟萬事萬物背后的真如實相,即本性空寂,無所分別的湛然清凈之相,如此,行而不行,毫無分別,這就叫大菩薩安樂之行。
什么叫菩薩、大菩薩的親近對象呢?菩薩、大菩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長官,不親近不屬佛門的外道出家人如尼揵子等,不能編造低級趣味的世俗文學作品,不閱讀贊詠外道的書籍以及教人造惡之論和背逆常理之論,不觀看各種有暴力兇殺情節的戲劇以及相互打斗、力士角逐、魔術表演等,不親近專門從事屠宰之業的旃陀羅以及畜養豬羊雞狗和打豬捕魚的人,不親近以各種邪惡不善的法則為規范的人。諸如此類人,如果他們有時也來聽講,那也可為他們說法,但不能存有希求或攀緣之心,此外,還不能親近小乘四眾,即小乘的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就是見了面,也不能合十問候。如果在房屋內,在房屋外,在講堂上,不與他們共處同行。若他們要求聽法,那就為他們隨緣說法,但不能存有希求和攀緣之心。
文殊師利,另外,菩薩、大菩薩不能對女人之身產生欲望,不能出于對女人的欲望而為她們說法,也不能樂意見到女人。如果到了別人家中,不能與幼女、姑娘、寡婦等說話,也不能親近五種似男非男之人,即生來無男根者、后天男根被除者、即妒忌男又妒忌女的人、男不男女不女的人、半月是男半月是女的人。對于這些人,不但不能親近,而且更不能深交厚結。為了避免嫌疑,修菩薩行的菩薩、大菩薩們也不能單獨一人到別人家去。如果確實因某事必須一個人到別人家中去時,就應一心念佛,不存雜念。如果為女人說法,則不能露齒而笑,不能袒胸露腹。像這樣為了說法都不親近深交,何況因為其他事情呢?菩薩、大菩薩還不能樂意收年少弟子,不樂意留下小沙彌和小孩子在自己身邊,也不能樂意與小沙彌一同隨師修習。應于平時愛好坐禪,尤其是在空閑寂靜的地方坐禪修定,以消除心的散亂。
文殊師利,以上所述說是菩薩、大菩薩的第一類親近對象。
其次,菩薩、大菩薩觀悟到萬事萬物的空幻假有,就像這假有背后的真如實相一樣清凈自在,不顛倒妄想,不為外境所動,不退失正法、不受生死輪回,就像虛空一樣,沒有自在之本性,超言絕象,非任何概念所能表達,無所謂生,無所謂出,無所謂起,即無名稱,也無外相,一無所有,但卻無量無邊,無障無礙。萬事萬物只是一定條件下由諸多因素臨時湊合而成的假相,人們不明白觀悟實相的般若圣智,所以妄生執見,認為萬事萬物實有,并由此而給予各種虛妄不實的說明。經常樂于觀察這種非實假有的法相,體悟法相背后的清凈實相,這就是菩薩、大菩薩的第二種親近對象。”
這時,釋迦牟尼佛為了重宣以上義理,便以偈頌格式說道:
“若有發大菩提心的菩薩,于將來的五濁惡世中,無恐怖畏懼之心,欲為眾人演說這部法華經,就應該依據修行的基本方法并親近應當親近的對象。要時常遠離國王、王子、大臣、長官、作兇險演戲者、屠宰牲畜者及一切修外道之法的出家者,也不能親近傲慢之人、貪著小乘三藏經典而不發大乘心的人,不守戒律的比丘、冒名偽稱的所謂羅漢以及好戲笑的比丘尼。對于那些深深貪著于色、聲、香、味、觸或財、色、名、食、睡五欲,只求今生今世獲得滅度的女居士,也不能親近。如果這類人以善意的求道之心來到菩薩的修行之所,欲聽聞佛法,菩薩則應以無所畏懼之心,不懷任何貪求供養等企圖,而為他們說法。
寡婦、姑娘以及似男非男者,皆不能與之親近或深交厚結。也不要親近屠宰牲畜之人、狩獵捕魚之人、為圖私利而殺害眾生之人或販賣肉類為生之人,以及出賣色相的女人。以上這幾類人都不要親近。
兇險搏斗之人、各種雜耍嬉戲之人以及各種淫亂之女,均不可親近。不要在屏障背后單獨為女人說法。若說法時,不得嬉笑。進入村鎮乞食,應偕另一比丘同行,若無比丘相伴,入他人家乞食時則應一心念佛。
以上即是修行菩薩道者的修行方法和親近對象。安住于這兩者,就可安穩快樂地為大眾講說《法華經》。另外,修行菩薩道者也不著相修行上中下法、有為法和無為法以及實法、不實法,也不分別是男是女。不認為自己真實得到了什么法,不知、不見一切法相,這就叫菩薩的修行方法。一切事物和現象從本質上看都是空幻的,其內部并無永恒的主宰,所以,它們是不生不滅的。如此觀悟萬法,就是智者所應親近的對象。不要為顛倒妄念所蒙蔽。人為地分別諸法的有與無、實與虛以及生與不生。應該在空閑幽靜之處修習禪定,收攝心念,像須彌山一樣安住不動。觀悟萬事萬物空無所有,猶如虛空,沒有堅固常存之自體。觀悟清凈之實相,不生不出,不動不退,經常住于這種微妙之實相,就是菩薩修習親近的對象。
若有比丘在我滅度之后,按照上面所說的方法修習及選擇親近對象,演說這部《法華經》時,沒有怯弱,或者若有菩薩有時入于靜室之中,以正念思維佛法之道理,然后從禪定中起來,為各位國王、王子、大臣、人民或婆羅門等開講這部《法華經》,做到心中平穩安樂,無所恐懼。文殊師利啊,這就叫作菩薩安于初步法門,他們若能如此修行,就能于后世之中演說這部《法華經》。”
【鑒賞】
針對弟子們提出未來世宣揚《法華經》時將會遇到的種種逆境,文殊菩薩向釋迦牟尼佛請問,如何才能更好地流布此經?佛陀因之而開示四安樂行,修學四安樂行、實踐四安樂行,在弘揚法華的時候便能身心安樂。
《安樂行品》整個可分為“文殊請問”和“如來垂答”,本節包括“文殊請問”和“如來垂答”的“總標章門”和第一安樂行部分,即身安樂行。身安樂行內容包括長文和重頌兩部分。長文論述了兩個處,第一是“釋行處”,所謂行處就是修行的處所,即修行的基本方法或觀注對象;第二是“釋親近處”,篇幅較多,意思是弘揚法華的人應該親近的對象。用三個層次來闡釋,首先為“約遠論近”,通過闡述身根不應該親近的對象、應該遠離的對象來反襯應該親近的對象,這里共列舉了十個不應親近的對象;其次是“約近論近”,即明講身根應該親近的對象,是第一種親近對象;最后“約不遠不近論近”,是第二種親近對象,也是主要應該親近的對象,為第一義諦層面的中道究竟處。重頌部分重復了長文的含義,只是在最后數行偈頌加入獨立的一層意思“明行成”,簡單闡述了身安樂行圓滿踐行后的成功相貌。
文殊菩薩在此處擔當發起眾的角色,恰到好處地向佛陀提出了關鍵性的問題,即如何弘揚《法華經》?文殊菩薩的請問包括兩層含義,起初是贊嘆上一品的那八十萬億那由他深行菩薩能如法弘揚此經,接著便請問剛剛發菩提心的始行菩薩應該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宣揚流布此經,這些菩薩才從凡夫發無上道心,或者還未到不退轉的果位,道力微弱,故而有上一品中所出現的分歧和種種擔憂。
經言:“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這是綱領,下面內容以此建立。“行處”就是行走的處所,即修行的基本方法或對象,這個對象從后文看必是諸法實相,也就是行處是向第一義諦進趣,但是行處說的比較簡略,親近處倒說的很多,親近處的闡述是有遞進聯系的,剛開始的應遠離處到最后中道親近處,其中有很多方便行,就是為了到達第一義諦的方便而設施的途徑,所以親近處也可以理解為行處的展開和闡釋。親近處的第一段“約遠論近”內容最廣,共分十種不應親近處,依次為:第一遠豪勢,國王大臣等是也;第二遠邪人邪法,外道惡人等是也;第三遠兇險戲,相撲幻術等是也;第四遠旃陀羅,屠夫漁獵等是也;第五遠二乘眾,聲聞小乘等是也;第六遠欲想,女身寡婦等是也;第七遠不男,五種不男等是也;第八遠危害,俗家紅塵等是也;第九遠譏嫌,露齒現胸等是也;第十遠蓄養,少年小兒等是也。這十種應該遠離的處所和對象,其實是為了保護初發心的菩薩們,不被干擾身心,可以看出這十種中有很多是方便說,到了能安住于第一義諦的境界時,在這十種不應親近處也完全能夠游刃有余地弘化法華了。說了這十種不應親近處,這是破,破后立的部分就是接下來的兩個親近處,即“約近論近”和“約不遠不近論近”所闡述的初親近處和第二親近處。其中初親近處是途徑,第二親近處是究竟處,用三學來解釋,初親近處是戒、定的修學,而第二親近處和前文的行處則是慧之所在了。
重頌和長文層次、內容一致,在最后數行“若有比丘,于我滅后”開始是明行成,即修學身安樂行成功之后的境界。
上一篇:法華經《第一節·諸經通序·六種證信》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下一篇:法華經《第一節·達多通經·釋迦成道》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