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達多通經(jīng)·釋迦成道》經(jīng)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經(jīng)文】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眾:“吾于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jīng),無有懈倦。于多劫中常作國王,發(fā)愿求于無上菩提,心不退轉(zhuǎn)。為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布施,心無吝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仆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為于法故,捐舍國位,委政太子,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時有仙人①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蓮華經(jīng),若不違我,當為宣說。’王聞仙言,歡喜踴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須,采果、汲水,拾薪、設(shè)食,乃至以身而為床座——身心無倦。于時奉事經(jīng)于千歲,為于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劫,為求大法故,雖作世國王,不貪五欲樂。
搥鐘告四方,誰有大法者,若為我解說,身當為奴仆。
時有阿私仙②,來白于大王:‘我有微妙法,世間所希有,
若能修行者,吾當為汝說。’時王聞仙言,心生大喜悅,
即便隨仙人,供給于所須。采薪及果蓏,隨時恭敬與,
情存妙法故,身心無懈倦。普為諸眾生,勤求于大法,
亦不為己身,及以五欲樂。故為大國王,勤求獲此法,
遂致得成佛,今故為汝說。”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舍③,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④,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⑤、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告諸四眾:“提婆達多卻后過無量劫,當?shù)贸煞穑栐惶焱跞鐏怼?yīng)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天道。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廣為眾生說于妙法,恒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發(fā)緣覺心,恒河沙眾生發(fā)無上道心,得無生忍⑥,至不退轉(zhuǎn)。”
“時天王佛般涅槃后,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諸天人民,悉以雜華、末香、燒香、涂香,衣服、瓔珞、幢幡、寶蓋,伎樂、歌頌,禮拜、供養(yǎng)七寶妙塔。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議眾生,發(fā)菩提心,至不退轉(zhuǎn)。”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jīng)提婆達多品,凈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jīng)。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⑦。”
【注釋】
①仙人:梵語曰哩始,稱外道之高德者為仙人,此諸仙人住于山林,皆持成就禁戒,常修苦行具足威德有大光明,住于山河或居林藪食果飲水,保持長壽延年,仙果已極,得五種通力,游行虛空,一切所為皆無障礙,故謂為五通仙。 ② 阿私仙:又作阿夷,阿私陀,阿斯陀等。譯曰無比端正。此稱有二人:一人于過去世為釋尊說法華經(jīng),即此處阿私仙。一人為釋尊生于凈飯王宮時為太子相面之人。 ③ 慈悲喜舍:即四無量心: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與一切眾生樂,名慈無量心;拔一切眾生苦,名悲無量心;見人行善或離苦得樂,深生歡喜,名喜無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不執(zhí)著,或怨親平等,不起愛憎,名舍無量心。因此四心普緣無量眾生,引生無量之福,故名無量心。平等利益一切眾生,故又名四等心。此四心若依禪定而修,則生色界梵天,故又名四梵行。 ④ 紫磨金色:即佛身之顏色。紫者紫色也,磨者無垢濁也,《涅槃?wù)摗吩唬洪惛√唇鹩兴姆N:一青二黃三赤四紫磨,紫磨金具有眾色。 ⑤ 四攝法:此四通言攝者,攝即攝受,謂菩薩欲化導(dǎo)眾生,以法眼見眾生根性,隨其所樂而分形示現(xiàn),使同其所作沾利益,必須以此四法攝受,使其依附,然后導(dǎo)以大乘正道。四攝分別是:一布施攝。謂若有眾生樂財則布施財,若樂法則布施法,使因是生親愛之心,依我受道也。二愛語攝。謂隨眾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因是生親愛之心,依附我受道也。三利行攝。謂起身口意善行利益眾生,使由此生親愛之心而受道也。四同事攝。 ⑥ 無生忍:即無生法忍,忍者忍許之義,也就是能信難信之理而不惑為忍。無生法是指不生不滅之真如實相理體,真智安住在此理上,不再退墮,叫做無生法忍。 ⑦ 蓮華化生:從蓮花中變化而生,佛教認為有四種出生方式——胎卵濕化,而蓮花化生是高層次的生命出生方式,是高貴清凈的。
【譯文】
這時,釋迦牟尼佛告訴各位菩薩以及天神和人間的四眾弟子們說:“我在過去無量劫中,為追求《法華經(jīng)》的妙理,而精進不息,始終未生出絲毫懈怠和疲倦之心。在許許多多劫中,我常轉(zhuǎn)生為人間的國王,但我不貪俗世之欲,誓愿求證至高無上的智慧,毫不變心,毫不后退。為了圓滿持戒、布施、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種度脫法門,我勤行布施,心無吝惜。無論是象、馬、七寶,還是國家城池;無論是妻子兒女,還是奴婢仆從,甚至連自己的頭、眼、髓、腦、身子、肉、手、足等都愿拿出布施,毫不吝惜自己的身軀性命。那時的人民,壽命無邊無量。我為了追求正法,舍棄王位,把所有的權(quán)力交給太子,然后擊鼓宣布:‘我要到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佛法,我就終身侍奉他,供養(yǎng)他、跟著他。’那時,有一位仙人來對國王說:‘我有一部大乘經(jīng),名叫《妙法蓮華經(jīng)》,你若能不違于我,我就會為你宣說。’身為國王的我,一聽此言,歡喜跳躍,便立即跟隨仙人,供給他的一切所需。在那些時日里,我采果、挑水、拾柴、做飯、甚至以自己的身體當作仙人的床座,毫無厭倦和疲憊之感。如此長達一千年,為了求得正法而殷勤奉事、供養(yǎng)這位仙人,使其豐衣足食,要啥有啥,毫無匱乏。”
講完這個故事后,釋迦牟尼佛又以偈頌形式復(fù)述道:
“回想起我過去劫時,為了追求無上大法,所以雖身居國王之位,但無意于五欲之樂,于是用椎擊鐘普告四方說:‘哪位有大乘之法,若能為我解說,我將終身作他的奴仆。’當時有一位阿私仙人來對大王說:‘我有一部最微妙的法,是極為稀奇難得的。你若能依我所教,如法修行,我就為你解說。’國王一聽,心中充滿喜悅,便立即跟隨仙人,供給他的一切所需,砍柴、摘果、采瓜,隨時恭敬侍候。因為一心一意要追求無上妙法,所以,身心毫無懈倦。我是為了普度一切眾生才精勤求法的。我不是為了自己的身心利益,也不是要求得五欲之樂,所以,即使我身居國王之位,卻依然辛勤求法,終于獲得了這無上妙法,從而證果成佛。也正因為如此,我今天才能在此為你們演說這無上的妙法。”
釋迦牟尼佛告訴諸比丘說:“那時的國王就是我的前身,那時的那位仙人就是今天的提婆達多。正是因為提婆達多這位良師益友,才使我具足了六波羅蜜之法;具足了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等四無量心;具足了三十二種殊妙身相和八十種非凡的細微特征,身體可以放出一種最殊勝的紫磨金色;具足了十種智力和四種無畏;具足了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種攝受眾生之法;具足了不與聲聞、緣覺、菩薩共有的十八種不共之法,具足了無量的神通道力,成就了至高無上的正覺,從而普度眾生,所有這一切都是因為當初跟隨提婆達多這位良師益友精勤習(xí)法的緣故。”
釋迦牟尼佛又告訴四眾弟子說:“這位提婆達多再過無量劫當會證果成佛,名號叫天王如來,同時具足十號,即應(yīng)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當時的世界名叫天道。屆時,天王佛將住留于世二十中劫。在此期間,天王佛將廣為眾生宣說無上妙法,使恒河沙數(shù)那么多的眾生得到阿羅漢果位,無量眾生發(fā)心求緣覺果位,又有恒河沙數(shù)那么多的眾生發(fā)誓求證至高無上的佛道,從而得到無生法忍,體悟到無生無滅的真如實相,達到了永不退轉(zhuǎn)的境界。天王佛進入涅槃之后,他的純正無缺的佛法繼續(xù)行世二十中劫。佛的全身舍利放于七寶做成的佛塔之中。塔高六十由旬,長寬均四十由旬。所有天神和人民以雜花、末香、涂香、燒香、衣服、瓔珞、幢、幡、寶蓋、伎樂、歌頌、禮拜等各種方式和各種供具供養(yǎng)這座七寶妙塔。由此,又有無量眾生得到阿羅漢果位,無量眾生悟得辟支佛果位,還有不可思議多的眾生發(fā)心求證無上菩提,終于達到不退轉(zhuǎn)的境界。”
釋迦牟尼佛告訴諸比丘說:“在未來之世中,如果有善男子、善女子聽聞《妙法蓮華經(jīng)》的提婆達多品,并心清意凈,恭敬信受,毫不疑惑,這樣的人將不會轉(zhuǎn)生于地獄、餓鬼、畜生等惡道之中,必將轉(zhuǎn)生于十方諸佛的面前,他們所轉(zhuǎn)生的地方,也將常聞此經(jīng)。如果這些人轉(zhuǎn)生于人間或天上,他們就會享受各種殊勝而微妙的快樂。若轉(zhuǎn)生于佛前,那將是由蓮花而來化生,以九品蓮花作為父母。”
【鑒賞】
多寶如來從地涌出,古佛親自來隨喜釋迦牟尼宣講法華,贊嘆法華,證明此經(jīng)的真實功德,寶塔涌現(xiàn),古佛親來,這為流通此經(jīng)大添光彩。本節(jié)繼續(xù)贊嘆《法華經(jīng)》的功德來流通此經(jīng),而且更進一步,所言之事也更加殊勝難得,提婆達多是做過大惡事,犯三逆罪的惡比丘,因為宿世為釋迦牟尼的前身宣講《法華經(jīng)》得以在這里親得佛陀授記,無非是繼續(xù)以此來贊嘆《法華經(jīng)》的功德。
本節(jié)主要講“昔日達多通經(jīng),釋迦資之成道”,屬于“示佛知見”和跡門流通分。本節(jié)可以劃分為三科,第一科“明往昔師弟持經(jīng)之相”,有長文和重頌兩部分;第二科“結(jié)古會今”;第三科“勸信生善”。
“明往昔師弟持經(jīng)之相”的長文依次按照四個層次演進,分別是“明求法時節(jié)”,講明提婆達多和釋迦牟尼宿世因緣的時代;“正明求法”,國王菩薩精進修行,四方求法;“求得法師”,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有一位仙人為他宣說《法華經(jīng)》,最后是“受法奉行”,國王親近仙人,奉事千歲。第二科“結(jié)古會今”,宿世的法師、弟子與現(xiàn)在的提婆達多、釋迦牟尼會合,先是贊嘆釋迦牟尼因提婆達多得無上正等正覺的功德,其次便是為提婆達多授記,授記的內(nèi)容和前番數(shù)次授記大概一致。第三科“勸信生善”,在前面幾次授記時并未看到,給舍利弗、迦葉、阿難、羅睺羅等授記時佛陀沒有強調(diào)大眾要“凈心信敬”,唯獨此處特意囑咐,這可能是因為提婆達多在佛教中特殊的地位和影響,畢竟達多在顯現(xiàn)上做過多次很嚴重的惡事,所以佛陀為了破除有些人對事相的執(zhí)著和對達多成佛的顧慮,特作此說。
上一篇:法華經(jīng)《第一節(jié)·身安樂行·行親近處》經(jīng)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下一篇:法華經(jīng)《第一節(jié)·隨喜能說·功德巍巍》經(jīng)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