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秦觀
好事近·夢中作
春路雨添花,花動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處,有黃鸝千百。飛云當面化龍蛇,夭矯轉空碧。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
《好事近·夢中作》是宋代著名詞人秦觀47歲寓居處州擇山下隱士毛氏故居文英閣時所作。詞中生動形象地記敘了他的一次夢中之游的經過。
“春路雨添花,花動一山春色。”作者沿著春山小徑信步漫游。雨過初霽,路邊新綻開了五彩繽紛、爭奇斗艷的花朵,而這些新放的鮮花,又為春山增添了無數春色。這二句中,“添”、“動”用得極為巧妙。本來,雨打花落,這是一般常識,也是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詠的事情。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作者偏從另一個角度構思:新放的花是因雨所添。這樣,整個詞句變得和婉、明媚,饒有情趣。“動”,振動,振起。花使滿山春色“動”起來了,本來是靜止的“春色”被賦予了動感,和宋祁《木蘭花》“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俱有異曲同工之妙。“行到小溪深處,有黃鸝千百。”數不清的黃鸝,或在空中頡之頏之,或在枝頭斂翼小憩,呢呢喃喃,啾啾喳喳,蔚為奇觀。
上闋四句,前二句主要從“靜”“色”著筆,后二句主要從“動”“聲”著筆,各有所重,互相補充,使景色描寫動靜結合,聲色俱佳。
“飛云當面化龍蛇,夭矯轉空碧”,下闋一二句接承上闋三四句的觀察、欣賞角度,描寫“白云”的動態:片片白云如龍如蛇,在碧空中夭矯地飛來飛去,變化無窮。
“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在這種風景秀麗的春景中,作者心曠神怡,流連忘返。他在古藤樹下席地而坐,以景為助,舉杯豪飲,很快就醉臥在古藤陰下,和大自然融為一體了,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這首詞欣賞到這里,似乎已經完了,但若就此罷手,不免失之過淺。秦詞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善于抒寫心中憂苦之情。清人馮煦《蒿庵論詞》云:“淮海、小山,古之傷心人也……故所為詞,寄慨身世,閑雅有情思,酒邊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亂,悄平得小雅之遺。”特別是他的一些記夢之作,往往用美好的夢鄉世界和多災多難的現實世界作對比,優美的夢境描寫下面跳動著一顆苦苦掙扎的痛苦之心。如《醉鄉春》一詞結尾:“覺傾倒,急投床,醉鄉廣大人間小。”即是典型的例子。因此,下闋“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實際上是在悠閑淡雅的詞句下隱蓋著內心的無比苦痛,是作者在現實世界中屢遭貶遷,郁郁不得志的苦悶心情的一種補償,一種維持心態平衡的手段。正因為如此,有人把它當作作者客死藤州的預兆;有人“誦此詞到流涕”。秦觀的同門好友黃庭堅亦有詩詞揭示秦觀痛苦的心靈:“少游醉臥古藤下,誰與愁眉喝一杯?”“灑淚誰能會?醉臥藤陰蓋。”可謂少游知音。因此,在欣賞本詞優美恬靜的景物描寫之后,我們還須結合作者生平、記夢詩的風格,體味到作者的言外之意,切勿等閑放過。
上一篇:(五代)李煜《清平樂·別來春半》原文、翻譯及賞析
下一篇:(宋)楊萬里《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萬花川谷望月作》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