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嘆持經人·功深福重》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經文】
爾時世尊因藥王菩薩告八萬大士:“藥王!汝見是大眾中,無量諸天、龍王、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類,咸于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br>
佛告藥王:“又如來滅度之后,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于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華、香、瓔珞、末香、涂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乃至合掌恭敬。藥王!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于諸佛所,成就大愿,愍眾生故,生此人間?!?br>
“藥王!若有人問:‘何等眾生,于未來世、當得作佛?’應示:‘是諸人等,于未來世必得作佛?!我怨?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華、香、瓔珞,末香、涂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哀愍眾生,愿生此間,廣演分別妙法華經。何況盡能受持,種種供養者?”
“藥王!當知是人,自舍清凈業報,于我滅度后,愍眾生故,生于惡世,廣演此經。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后,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①,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何況于大眾中廣為人說?”
“藥王,若有惡人,以不善心,于一劫中現于佛前,常毀罵佛,其罪尚輕,若人以一惡言,毀呰在家出家讀誦法華經者,其罪甚重?!?br>
“藥王,其有讀誦法華經者,當知是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則為如來肩所荷擔。其所至方,應隨向禮,一心合掌,恭敬供養,尊重贊嘆,華、香、瓔珞,末香、涂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肴饌,作諸伎樂,人中上供而供養之,應持天寶而以散之,天上寶聚應以奉獻。所以者何?是人歡喜說法,須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br>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住佛道,成就自然智,常當勤供養,受持法華者。
其有欲疾得,一切種智慧,當受持是經,并供養持者。
若有能受持,妙法華經者,當知佛所使,愍念諸眾生。
諸有能受持,妙法華經者,舍于清凈土,愍眾故生此。
當知如是人,自在所欲生,能于此惡世,廣說無上法。
應以天華香,及天寶衣服,天上妙寶聚,供養說法者。
吾滅后惡世,能持是經者,當合掌禮敬,如供養世尊,
上饌眾甘美,及種種衣服,供養是佛子,冀得須臾聞。
若能于后世,受持是經者,我遣在人中,行于如來事。
若于一劫中,常懷不善心,作色而罵佛,獲無量重罪,
其有讀誦持,是法華經者,須臾加惡言,其罪復過彼。
有人求佛道,而于一劫中,合掌在我前,以無數偈贊。
由是贊佛故,得無量功德,嘆美持經者,其福復過彼。
于八十億劫,以最妙色聲,及與香味觸,供養持經者。
如是供養已,若得須臾聞,則應自欣慶,我今獲大利。
藥王今告汝,我所說諸經,而于此經中,法華最第一?!?br>
【注釋】
①如來使:如來的使者,即佛滅后努力弘揚佛法的人。
【譯文】
這時,釋迦牟尼佛借對藥王菩薩說法之機,告訴法會中的八萬大士說:“藥王,你看見了嗎?參加這次法會的大眾中有無量無數的天眾、龍王、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還有人與非人,還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有小乘法的聲聞眾,有修中乘的辟支佛眾,有修大乘追求佛道者,所有這些不同種類的大眾今天都在佛前聽聞到《妙法蓮華經》的一偈一句,甚至只是在一念間歡喜信受這部經,我都給他們授記,他們均會證得至高無上的佛智?!?br>
釋迦牟尼佛告訴藥王菩薩說:“另外,在如來佛滅度之后,如果有人聽到《妙法蓮華經》甚至只是經中的一個偈頌、一句話語,或者一念間歡喜信奉,我也會為他們授無上佛智之記。如果還有人能信受持行、閱讀記誦、解釋闡說或者書寫《妙法蓮華經》,甚至只是其中的一個偈頌,或者有人將此經卷敬視如佛,用各種各樣的供具進行供養,如花、香、瓔珞、末香、涂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等,甚至只是合掌恭敬,藥王,你應當知道,這些人曾在過去生中供養過十萬億個佛,并在這些佛的國土中成就了他們的宏大誓愿。只因為他們憐憫一切眾生,所以才轉生到人間來。藥王,如果有人問哪一類眾生在未來世中將會成佛,你就應當為他們指出,是這些人于未來世必將作佛?!?br>
釋迦牟尼佛又解釋道:“為什么呢?因為,若善男子、善女子對于《法華經》甚至只是其中的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或者用花、香、瓔珞、末香、涂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等各種各樣的供具供養這部經卷,甚至只是合掌禮拜,那么,此人就是一切世間所有眾生應該瞻仰尊奉的人,應該受到如同供養佛一樣的恭敬供養。你應當知道,這些人就是大菩薩的化身,本已成就了至高無上的如來智慧,只因哀憫眾生,而發愿生此世間,來廣泛演說、分別講解這部《法華經》。受持一句尚且如此,更何況能全部受持,并以種種供具進行供養,藥王,你應當知道,這些人本已成就了如來佛智,但他們自愿舍棄了這種清凈的果報,發愿在我滅度之后,要憐愍受苦眾生,故而再轉生于這個惡濁的世界,來廣泛演說這部《法華經》。如果這些善男子、善女子在我滅度之后,能私下為另外一人講說《法華經》,甚至只講一句,當知此人就是如來佛的使者,受如來佛的派遣,執行佛的使命。講一句尚且如此,更何況在所有大眾之中廣泛宣傳,到處弘揚?!?br>
“藥王菩薩,假如有位惡人在某一劫中現身于佛前,他心地不善,經常毀謗辱罵于佛,此人由此而獲得的罪業還算輕??墒?,如果有人以一句惡言,毀謗諷刺讀誦《法華經》的在家人和出家人,那么,此人的罪業就太重了。藥王,若有人能讀誦《法華經》,你應當知道,此人能得到佛一樣的莊嚴,就好比如來佛將他荷擔在肩上,無論他到什么地方,人們都應該向他致禮、一心合掌、恭敬供養、尊重、贊頌,并以花、香、瓔珞、末香、涂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肴饌、種種伎樂等人間最上等的供具來供養他,還應用天上的寶花散在他的身上,因為這人就是天上的寶聚,理應受到如此的奉獻和供養。為什么呢?因為此人喜歡說法,眾生即使在很短的時間內聽他說法,即可最終證得至高無上、圓融無礙的如來圣智?!?br>
這時,釋迦牟尼佛欲重宣其義,便誦偈道:
“如果有人想要進住于至高無上的佛道,成就任運自如的自然智慧,就應當經常殷勤供養受持《法華經》的人。如果有人想要非常迅速地得到包羅萬有、一切圓滿的智慧,就應當信受《法華經》,并以此身體力行,精勤修持,同時,還要供養其他一切受持《法華經》的人。凡是能受持這部《妙法蓮華經》的人,當知他是受佛指使來憐憫關懷受苦眾生的。所有能受持《妙法蓮華經》的人,他們都舍棄了清凈無染、美妙極樂的佛國凈土,為了憐憫救度受苦眾生而自愿轉生到人間。你應當知道,這些人都不受業報而生到人間,他們已擺脫了任何業障的束縛,愿意轉生到這個惡濁的世界廣說這部至高無上的妙法,你們應當以天花、香以及天上的寶物、衣服和天上最妙的寶聚來供養這些說法的人。在我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后,若有人能受持《妙法蓮華經》,人們就應當向他合掌禮拜、恭敬,如同供養世尊一樣,用上等菜肴和各種衣服供養這位佛的法子,希望能在短短的時間內聽到這部《法華經》。如果在未來世中,有人能受持這部經典,這一個人如同是我所派遣到人間來,實行佛所做的事情?!?br>
假如有人在一劫當中,經常懷著邪惡之心,板起面孔而毀謗佛,此人獲得的罪報無量無盡??墒?,如果有人在極短的時間內惡言攻擊讀誦、受持《法華經》的人,這種人由此而獲得的罪報比毀謗佛的罪過還要重。假使有人追求成佛之道,故而在長達一劫的時間里,合掌恭敬于我的面前,并以無量無數的偈頌贊嘆我、歌頌我,這種人由此將獲得無量的功德。假使有人贊美受持《法華經》的人,他的福德善報比合掌贊佛者的福報更大。如果有人在八十億劫之中,以最妙的眼觀之色、耳聞之聲,鼻嗅之香、舌品之味、身感之觸等來供養受持《法華經》的人,并在這種供養之后,于很短時間內聽聽《法華經》,那就應該暗自慶幸自己今天獲得了很大的利益?!八幫?,我現在告訴你,我所說的一切經典,在此諸經之中,《法華經》最為第一?!?br>
【鑒賞】
佛陀為三根弟子授記結束,同時希望能夠發心去弘揚此經,所以開始贊嘆并勸勉。
本節的主要內容是“嘆美能持法人”,包括“明稟道弟子功深福重”和“明授道師功深福重”兩部分,前者比較簡短,有贊嘆佛世弟子和后世弟子兩段內容;后者說的較廣,有長文和重頌,長文先別明現世和來世之法師的功德,然后總明“逆之得罪”和“順之得?!钡牟煌?。
這一段經文是因為藥王菩薩的因緣而宣說的,藥王菩薩在《法華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位菩薩,后面有專門一品是講這位菩薩的因緣的。稟道弟子是指現世和來世,聽聞《法華經》乃至一句一偈,一念隨喜就得功德,他們是受化弟子的身份。授道之師則是能夠受持、供養并宣講《法華經》的人,經文中先別明現世和來世的法師,文中提到的法師有上品師和下品師之別。下品師是指能夠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以及做十種供養的人,這些人的境界已經很高,佛說這些人都是已曾供養十萬億佛的大菩薩,而且也授記他們必得作佛。而上品師則是那些能夠自舍清凈業報、廣演此經的人,佛說這些人即是如來使。智者大師解釋如來者諸法如義,《法華經》即是諸法實相,能夠通曉經文乃至一句一偈也是等于見到真如,這樣為別人宣說表示諸法實相的經文,便是如來的使者。文中用到一個“竊”字,說“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智者大師在這里引用《大智度論》上面的一句話“有慧無多聞”來做解釋,就是說這個人明白了《法華經》上面的道理或部分法義,但是他沒有更多的專業知識和其他經論的基礎,所以沒有多聞,也沒有辯才,不能在宏大的場面公開講經,只能為一個或少數人介紹,即使這樣的人,已經可以說是如來之使者了??偯魇强偨Y來說持經的功德和謗經的罪過,論罪過或福報的輕重應該從三個方面去考量,首先是發心,他用什么樣的心來做這件事,他發心的程度是不猛烈決定了罪福輕重;第二是事件的對象,這件事是對誰做的,遭罪或積福的對象是什么,比如毀謗圣人和毀謗凡夫的果報以及供養佛陀和供養凡夫的果報是天壤之別,好比種田,在不同質量的田地里種出的莊稼是有差別的;第三是事件的后果,造成的影響是否嚴重,通過這三點來考量罪福的輕重。
上一篇:法華經《第一節·雙開往昔·信毀之相》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下一篇:法華經《第一節·奉命弘經·尼眾請記》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