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道家道教·金元時期新道教
北宋消亡、南宋偏安政權建立后,黃河流域的大片國土淪于金人之手。金政府為了統治北方民眾,先立宋太宰張邦昌為楚帝,不久被篡。又立劉豫為齊帝,建都大名府。劉豫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不恥厚顏地以“子皇帝”的身份處處取悅金朝統治者,因此遭到北方遺民的唾罵。在這國亡家破,民族受辱,社會動蕩,民風混亂的華北大地,士大夫不過“茍全性命于亂世”,老百姓也只求“一日三餐有谷糧”。遙對孱弱的南宋政權,北方遺民深感政治前途黯淡,信仰危機日益加深。這一非常時期,正是宗教產生的機緣。因此,在這片淪亡的土地上,先后創立起具有新的宗教哲學思想的道教教派——太一教、大道教和全真教。
太一教 太一教創立于金熙宗天眷(1138~1140)年間。始祖蕭抱珍,以”元氣渾淪,太極剖判,至理統一”的道家哲學、易學思想為教旨,概稱其教為“太一教”。據史料稽查,可以確定太一教在近200年中的七代傳承教譜。而在這七代教主中,教績顯著者有始祖蕭抱珍、二祖蕭道熙、四祖蕭輔道和五祖蕭居壽。
始祖蕭抱珍(1106~1166),衛州人。自稱得仙人所賜秘箓,擅長祈禱訶禁法術,在鄉間郡里常以符箓、符水為百姓治病,用祈禱咒語驅除蝗災。他利用這些濟世利民的手段,贏得了河北地區民眾的尊崇。他以傳授“太一三元法箓”為名,在河南汲縣建立了第一個庵堂,信奉者日眾,正式傳擴太一教。金熙宗皇統八年(1148)被召至京,為皇室治病,受到禮遇,賜改庵堂為“太一萬壽觀”。太一之名,由此顯赫。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詔準入粟購買度牒,因此,蕭抱珍又建立太清、迎祥兩觀,廣招徒眾。在皇家的支持下,太一教得到迅速的發展。蕭抱珍卒于大定六年,賜號”太一一悟傳教真人”。
四祖蕭輔道(? ~1252),字公弼,號東瀛子。忽必烈為太子時,曾與蕭輔道來往密切。蕭輔道憑借與元帝室的特殊關系,廣交上層官僚、士大夫及文人雅士,教派力量滲透于各階層。由于蕭輔道的努力,太一教在元朝初期得到了極大的鞏固和發展。蕭輔道卒于元憲宗二年(1252),世祖即位后,賜號“中和仁靖真人”。
太一教以“元氣渾淪,太極剖判,至理統一”為教門宗旨,以“篤人倫,翊世教”為教門法規,以老子“弱者道之用”為處世原則,是儒教、道家思想的結合體。信奉者需正式出家,遵守教門戒律,崇尚符箓,居住宮觀,接受法嗣者必須先受秘箓法物,改姓始祖“蕭”姓,這是所有道派中僅有的一宗。
太一教與當時興盛起來的真大道教、全真教一樣是以拯救民眾和社會為目標的重視實踐性的三教合一的道派,但不注重本宗教理論的研究與經典的編纂,雖然曾遍及山東、陜西乃至整個江北地區,到元成宗時代,卻漸失皇寵。盡管五祖蕭居壽(1220~1280)創制太一廣福萬壽宮,繼承太保劉秉忠祐祀太一六丁神,增加太一教新教法;七祖蕭天祐被賜號太一崇玄體素演道真人,也無法挽救太一教衰落的趨勢。因此,在統治王朝的變革中,終因一主之好而興,又以一主之惡而亡。
大道教 大道教創始于金初。始祖劉德仁(1121~1180),滄州樂陵人,號無憂子。靖康亂起,徙居鹽山,頗嘗戰亂流離之苦,因而產生強烈的憤世疾俗的思想。同時,又受到儒家、佛教的影響,把掙脫苦海的希望寄托在宗教信仰上。于是,他自稱遇一白發老翁(指老子)授以《道德經要言》,闡述救世大道,對己修身,對人化度,在河北一帶民眾中廣為宣傳,創立了大道教。
劉德仁創教后,即立定教規9條:①視物猶己,勿萌戕害兇嗔之心;②忠于君,孝于親,誠于人。辭無綺語,口無惡聲;③除邪淫,守清靜;④遠勢力,安賤貧,力耕而食,量入為用;⑤毋事博弈,毋習盜竊;⑥毋飲酒茹葷,衣食取足,毋為驕盈;⑦虛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塵;⑧毋恃強梁,謙尊而光;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由上可以看出,大道教是以老子思想中的“清靜無為”、“少思寡欲”、“和光同塵”、知足長樂慈儉不爭為教義;以禁世欲、禁殺生、禁飲酒、止邪念為戒律;以朔望禮拜、祈禱治病、召神劾鬼、自力耕作、苦節危行為教義;以不求他人施舍,不崇尚符箓,不涉金丹為教行。這正說明,大道教在創教初期系統地吸收了儒、墨、道家的仁、義、忠、孝、勤、儉、無為、寡欲的思想以及佛教的五戒十善的戒律,是儒、道、佛諸家思想的產物,是戰亂時期北方民眾及士大夫為求生存而提出的適應社會生活準則的宗教,是當時民眾精神依托的對象。
大道教五祖酈希誠(1181~1259)號太玄真人,媯川水峪人。繼承法位后,出整頹綱,使教風重振。因頗得元憲宗的支持,特改名為“真大道教”,以區別以前的大道教,酈希誠以房山為傳教基地,建立隆陽宮,廣收教徒。從此,真大道教在河北、燕京一帶興盛起來。
真大道教的特點,是以清修寡欲、謙卑自守、力作而食為教旨;以無為保正性命、以無相驅役鬼神為教行。信教者仍須正式出家,遵守教戒。真大道教流行于河北、燕京地區。所建宮觀甚多,有大都天寶宮、玉虛宮,平谷迎祥宮,房山隆陽宮,緱山先天觀,許州天寶宮,輝州頤真宮等。
全真教 全真教創立于金初,因始祖王喆自題所居庵為“全真堂”而得名。
全真教始祖王喆(1112~1170),原名中孚,字允卿。后改名世雄,字威德。入道后改名喆,字知明。因仰慕陶淵明的高風亮節,取道號重陽子。王喆早年舉儒生業,兼習射騎。相傳金海陵王正隆四年(1159)曾遇甘河仙人密授口訣,飲噀神水,從此就斷絕俗念,悟道出家。在終南山腳下,建筑墓穴,取名活死人墓。開始穴居修道的生活。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云游至山東寧海,遇馬鈺(道號丹陽)、孫不二,收為徒弟,從此在山東宣揚全真之道。不久,又有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等來從師,王喆授以全真道法,并在文登、萊州、登州等地建立三教七寶會、三教三光會、三教玉華會、三教金蓮會、三教平等會。大定九年與弟子馬丹陽、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西歸陜西祖籍,病死于道中,葬于終南山劉蔣村。從此,全真道尊劉蔣村為祖庭。金章宗賜庵名靈虛觀,元太宗加封為重陽萬壽宮。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王重陽為全真開化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為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
全真教雖由王重陽創立,而真正發揚光大其教者,實屬丘處機。丘處機(1147~1227)字通密,號長春,山東棲霞人。19歲出家入道,20歲拜王重陽為師。金大定十四年穴居陜西磻溪六載,又至龍門山潛心修煉,開創全真龍門派。金章宗于明昌元年(1190)下詔禁罷全真等教,丘處機回歸棲霞。泰和八年(1208)金章宗賜所居觀名太虛觀。金宣宗貞祐二年(1214),丘處機以宣揚“不殺不爭”、“正心純一”招安山東起義軍楊安兒,深受朝廷嘉獎,名噪一時,信道者日眾。元太祖十四年(1219),遣使臣劉仲祿召請丘處機西上。丘處機深識政局變化趨勢,帶領弟子十八人從萊州出發,行程萬余里,到達西域大雪山,拜見成吉思汗,以“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殺人”,勸告成吉思汗少殺生靈。并以道家傳統思想“清心寡欲為要”、“敬天愛民為本”曉喻元太祖,深得太祖器重,尊為“神仙”。回到燕京后,居白云觀,建立“平等”、“長春”、“靈寶”等八會,開創傳戒制度,公開設壇說律戒。元統治者賜以虎符、璽書,命掌管天下道教,免除道院和道士的一切賦稅差役。因此,全真教在統治者的支持下,得以大力發展。
全真教早期以個人隱居潛修為主,不尚符箓,不煉黃白外丹方術,以“識心見性,除情去欲,忍恥含垢,苦己利人”為教宗,以性(精神)命(身體)雙修為修道的根本。全真道教理認為:“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真捷徑。”注意氣功、內丹,認為:“道以無心為體,忘言為用;柔弱為本,清修為基。節欲食,絕思慮,靜坐以調息,安寢以養氣。心不馳則性定,形不勞則精全,神不擾則丹結。然后滅情于虛,守神于極,不出戶庭,而妙道得矣。”全真教祖述道家學說、老莊哲學思想,繼承和發展了兩宋以來內煉理論和方法,成為金元道教中重要派別,一直影響到明清及近代。
全真教在金元時期,比太一教、真大道教興盛、流傳長久,成為元以至明清時代道教中領教集團,其原因除了受到統治階級青睞外,更主要的首先是教徒注重文化修養,恪守戒律,遵守道規。注重自我身心修養,得到民眾的尊崇。道內法師注重教史修撰,立碑著記,影響深遠。如真常真人李志常著《長春真人西游記》除記載丘處機西上會見成吉思汗的歷程、對答、酬唱外,還詳細地記錄了沿途的地理、民俗、政治等,對研究當時蒙古社會有很重要的價值。
其次,全真子宋披云開鑿石龍山道教石窟,重刊《金藏》于平陽郡;秦志安撰著《金蓮正宗記》,前收鐘離權、呂洞賓,后述七真傳教,是一部早期全真教教史。其后,又把《金蓮正宗記》、《煙霞錄》、《絳仙》、《婺仙》等有關全真教史料,收集在所修撰的《道藏》一書中,保存了非常重要的資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李道謙,他歷任重陽宮主事、京兆道門提點、陜西五路、西蜀四川道教提點。他以儒士入道,終身不曾廢棄著述,除自著《筠溪集》外,還著有《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三卷、《七真年譜》一卷,《終南山記》三十卷、《甘水仙源錄》六卷,使全真教教史大備,成為中國道教史上重要著作。
全真教由一個有民族意識的宗教而興起,援入儒、佛,吸收二教思想,形成以道家思想為核心的三教合一的新道教派別。為了招納三方面的群眾,全真教把《道德清靜經》、《般若心經》、《孝經》列為信徒必讀經典,并教人“孝謹純一”,“正心誠意”,“少思寡欲”,注重在下層民眾中的傳教活動。同時,廣為結交中層士大夫階級,謀求上層達官貴族、皇家宗室的支持。因此,教派基礎深厚,思想意識滲透進各階層中,產生深刻的影響。這是太一教、大道教不可比擬的。
全真教后期受到官方的崇信,逐漸由一個“勤作儉食”“求返真樸”的民眾教團,變成了出入公門,煊赫一時的官方宗教。這是道教從民間走向上層的轉折點,其本身也就走向了背叛原教旨的反面。明太祖推翻元朝統治后,全真教受到了冷遇。其后,代之而起、統一諸路道教的便是江西龍虎山張天師的正一教派。
上一篇:傳統文化·道家道教·道教的鼎盛
下一篇:傳統文化·古玩器皿·金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