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憶舍弟[1]
(唐)杜甫
戍鼓[2]斷人行[3],秋邊[4]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5],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6]。
寄書長[7]不達[8],況乃[9]未休兵[10]。
【注釋】
[1]舍弟:對他人稱呼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樓上的鼓聲。
[3]斷人行:指鼓聲響起后,就開始宵禁。
[4]秋邊:一作“邊秋”,秋天的邊地。
[5]露從今夜白:白露從今夜開始。
[6]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弟兄分散,家園無存,互相間都無從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長:一直,老是。
[8]達:到。
[9]況乃:何況是。
[10]未休兵:戰爭還沒有結束。
【譯文】
戍樓響過更鼓,路上斷了行人形影,秋天的邊境,傳來孤雁悲切的鳴聲。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遠方兄弟,望月懷思,覺得故鄉月兒更圓更明。可憐有兄弟,卻各自東西海角天涯,有家若無,是死是生我何處去打聽?平時寄去書信,常常無法到達,更何況烽火連天,叛亂還沒有平定。
【賞析】
這首詩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這年九月,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于戰亂之中。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于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月夜憶舍弟》即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在古典詩歌中,思親懷友是常見的題材,這類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單憑作者生活體驗是不夠的,還必須在表現手法上匠心獨運。杜甫正是在對這類常見題材的處理中,顯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全詩可分兩段。前四句是第一段,內容緊扣“月夜”,表面上寫景,實際上字里行間流露出“憶舍弟”的感情。“戍鼓斷人行”,真實描繪了面臨戰爭威脅的邊城景象,這一句所烘托出的戰爭氣氛,也是詩人當時為什么那樣深切懷念諸弟的原因之一。在章法上,這一句與后面的“有弟皆分散”“況乃未休兵”相互照應,也使全詩脈絡連貫,條理清楚。
“秋邊一雁聲”從前句的地上寫到天空。邊地、秋日、雁聲都是引起人“倍思親”的原因。“一雁聲”三個字,還讓人想到古人稱述兄弟間的“死生”,是沒有辦法避免的。“寄書長不達”正承“無家問死生”,“況乃未休兵”又進一步申說:平時尚且如此,何況又值戰亂不已的時候呢!這四句層層緊逼,一環扣一環,真可以說是一氣呵成。
【思考與練習】
1.作者為什么要說“月是故鄉明”?
2.這首詩反映出當時怎樣的社會環境?
3.這首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上一篇:(唐)李白《月下獨酌(四首其一)》初中詩文|注釋|譯文|賞析|思考與練習
下一篇:(唐)張九齡《望月懷遠》初中詩文|注釋|譯文|賞析|思考與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