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愛蓮說(周敦頤·宋)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一、譯文
水中、陸上各種草和木的花,可愛的非常多。晉朝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唐朝以來,世人們大多喜歡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污泥中長出來,卻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滌過而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長枝節,香氣傳播得越遠,愈加清香,筆直潔凈地立在那里,可以遠遠地觀賞但是不能貼近去輕慢地玩弄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那當然是很多的人了。
二、作家作品簡介
選自《周元公集》。元公是周敦頤的謚號。周敦頤,字茂叔,道州營道人。北宋哲學家。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
三、解釋字詞
[1]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也稱雜說,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看法,寫法靈活,跟現代的雜文大體相近。這種文體一般講可以說明事理,也可以發表議論或記敘事物,都是為了闡明一個道理,給人某種啟示或給自己明志。通常采用以小見大的寫法,借講寓言故事、壯寫事物來說明某個道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托物寓意”。
[2]可:值得
[3]蕃(fán):多。
[4]晉陶淵明獨愛菊:獨:唯獨。
[5]世人盛愛牡丹:盛:特別,十分。
[6]淤泥:河溝或池塘里積存的污泥。
[7]染:沾染(污穢)。
[8]濯(zhuó):洗滌。
[9]清漣:水清而有微波,這里指清水。
[10]中通外直:通:貫通;通透。直:挺立。
[11]不蔓(màn)不枝:蔓:名詞用作動詞,生枝蔓。枝:名詞用作動詞,長枝節。
[12]益:更,更加。
[13]亭亭凈植:亭亭:聳立的樣子。植:豎立。
[14]褻(xiè)玩:輕慢地玩弄。褻:親近而不莊重。
[15]謂:認為。
[16]隱逸(yi):指隱居的人。
[17]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18]鮮(xiǎn):少。
[19]聞:聽、聽說。
[20]宜:應當。
[21]眾:眾多。
四、問題設計
(一)填空
1.文中用來比喻君子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方正,美名遠揚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比喻君子志潔行廉,莊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2.《愛蓮說》在寫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種事物來抒發情感,我們稱這種寫法為:托物言志。
(二)簡答題
1.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作者贊揚的蓮花的高貴品質。
答:正直、通達、莊重、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遠揚。
2.“獨愛蓮”,“獨愛菊”兩個“獨”字,表現了他們怎樣的生活態度?
答:表現出他們遺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的態度,同時又相對表明周敦頤不同于陶淵明的生活態度。
3.文中寫蓮花,為什么還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答:用菊和牡丹來襯托突出蓮的高潔品質。菊是正面襯托,牡丹是反面襯托。
4.文中對蓮花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答:通過描寫蓮的形象,賦予蓮以美好的品質,進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品質。
5.第二段用了怎樣的表達方式?和上一段關系怎樣?
答:議論、抒情。第一段描寫“蓮”的形象,第二段點明“蓮”的含義,揭示中心。
6.舉例說明第二段所運用的修辭方法。
答:(1)反問:同予者何人?(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4)對比: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7.本文將花的形象比擬人的品質,蓮、菊、牡丹各比擬怎樣的生活態度?
答:蓮比擬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菊比擬隱逸的生活態度;牡丹比擬貪慕富貴的生活態度。
8.作者把“蓮”與“牡丹”對舉,其用意何在?
答:批判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風,表明自己潔身自好的品格。
9.“蓮之愛,同予者何人?”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
10.“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對追求勢力、追求富貴的庸俗世風的鄙棄。
11.文章結尾處,修辭和表達上有什么特點?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運用排比修辭,反問句式;表達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貴的思想感情。
12.本文的線索是什么?
答:以“愛”這一主觀感情為線索。
13.作者不愿隱逸,也不貪圖富貴,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答:追求在污濁的世間,堅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五、主旨
《愛蓮說》中作者以具有高潔品格的“蓮”自比,婉曲地批判了當時趨炎附勢,追求富貴的世風,表達了自己志在堅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的情懷。
附:
潔凈之蓮
蓮是我摯愛的意象。在我居住的水鄉,有水的地方就有蓮的倩影。天性使然,蓮看上去要比所有的水生植物美得多。我愛的是蓮的優美和慧心。
一灣碧水之上,蓮亭亭如蓋。整個蓮塘像一塊綠色的陸地,一層層的遠去。間或,有一枝枝或白或粉的花,在翡翠般油綠發亮的葉間忽隱忽現。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寫盡了蓮盛開時大氣磅礴的美麗,而我則尤愛月光下的白荷。我疑心那白荷的皎潔晶瑩是由月華浸染而成的。我仿佛看見蓮瓣怯生生地伸出手掌收集四周的露水和月光。蓮于恬靜的歲月中給了田園生活一個精致的點綴。
蓮塘流動著令人心神搖蕩的優美。走過蓮塘的人,誰都無法拒絕無法躲避。只有沉浸其中。文人墨客用無比傾慕的眼神和姿態為蓮寫詩作詞繪畫,以至于千年之后我依然能從墨跡中感受到他們在蓮面前無法自拔的情形。愛蓮寫蓮畫蓮之人,借蓮歌詠自己心志清遠,性格高潔,蓮使他們的日常生活得到了藝術升華。
蓮盛開在古今中外的詩文與畫幅中,皆為潔凈清爽之意。法國印象派畫家莫奈在垂暮之年,把蓮塘上眾多美的瞬間和形象用顏料固定在畫布上,讓它們永留人間。清淡素雅的蓮是他追求至美的理想主題。他最終力竭倒在了蓮池旁,躺在了他心愛的蓮的懷抱,亙古與蓮相依相伴。莫奈與蓮的情感相融,魂魄相交,他洞穿了人世的蕪雜紛繁,進入了幻化的深處。那是自我的世界,也是無我的世界。混沌散開,污濁逸去,心中的蓮瓣緩緩展開。無喜無憂,無生無死。如此境界,物我兩忘。
眾生緣何沉醉于蓮如斯!蓮是天界與塵世交會頓悟的產物,蓮有慧眼,我們見到的佛和菩薩都坐在蓮花寶座上,面目慈祥,普度眾生。蓮的萌生和綻放給人一種茅塞頓開的菩提之悟。碧水之下,是污濁的泥沼,一枝枝蓮花擠破濃濃的黑夜從污濁中綻放出一個個美麗的音符。蓮仿佛開在天國的夢幻里,它們無視外圍的泥沼。究竟要經歷怎樣的磨礪,我們的心靈才能開出一枝枝潔凈之蓮呢?我們能像蓮一樣,從這個充斥著妍媸、清濁的塵世之中,用明朗澄澈的心靈找到智慧嗎?如果我們擁有蓮的慧心,就能從一切的煩惱與灰暗中覺悟,而一切的紛擾的繁塵瑣屑都能使我們感知它的意義和價值,我們的心靈就能從塵埃中開出花朵來。
蓮的精魄升華在我們的生命中,讓生命化做一朵蓮花,把功名利祿全拋下……我想,這是蓮昭示于人的天啟與期待吧!蓮是一面心靈的鏡子,可以映出清晰的圖象,只有純正的心靈才能看見心靈的純正,被純正所感染。愿一切愛蓮之人以蓮為鏡,做潔凈的人。潔凈的人方為真人。讓我們的心靈和生命在世俗的塵埃中開出素雅潔凈的智慧之蓮吧!
——選自《讀者》
心靈感悟:這是一篇韻味悠遠,散發著淡淡清香的美文。作者以飽蘸深情的筆觸,濃墨重彩地描繪了蓮優美的外形和潔凈清爽的內在神韻,文章猶如一泓汩汩流動的清泉蕩去了人們心靈的污濁。作者善于旁征博引,與蓮有關的詩文或文人雅事,信手拈來,自然成趣,為內容平添了幾分“姿色”。文章的語言生動形象、搖曳多姿,處處閃爍著智慧的火花,給人以美感,催人深省,讓讀者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
上一篇:《滿江紅(秋瑾)》中考必背古詩文集錦
下一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告子下)》中考必背古詩文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