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河圖志》的主要內容,《漕河圖志》導讀
《漕河圖志》是現存最早的一部有關京杭運河的專志。明王瓊撰,弘治九年(1496)成書。王瓊在任管理河道的工部郎中時,得見總理河道侍郎王恕撰寫的《漕河通志》14卷,感于此書 “收錄之博,用心之勤,而惜其書之不多見也”(《序》),于是因襲《漕河通志》的體例,對該書的內容進行整理、編排和增刪,重新刊印出書,改名為 《漕河圖志》。《漕河通志》 已經失傳,《漕河圖志》也只有明代刊本,流傳極少。清乾隆時修《四庫全書》,搜集所得僅為3卷殘本。北京圖書館善本部藏有此書膠片,尚系8卷。日本前田氏尊經閣藏有我國閩中蔣氏三徑藏書本,亦系8卷全書。但兩本各稍有殘缺,都有缺頁、漫漶現象。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姚漢源、譚徐明二人將兩本進行比勘校補,并分段標點,1990年作為 《中國水利古籍叢刊》之一由水利電力出版社出版。
王瓊(1459—1532)字德華,號晉溪,太原人。成化二十年(1484)由進士授工部主事,任漕河工部郎中凡三年,“臚其事為志”,“繼者按稽之,不爽毫發,由是以敏練稱”( 《明史·王瓊傳》)。除《漕河圖志》以外,另著有《晉溪奏議》、《掾曹名臣錄》、《北邊事跡》、《西番事跡》 等。
《漕河圖志》共8卷,約16萬字。“首載漕河圖,次記河之脈絡、原委及古今變遷、修治經費,以逮奏議、碑記,罔不具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具體地說:卷1,為漕河圖、漕河建置、諸河源委、漕河所經之地沿河閘、壩、橋、涵工程。其中北京至儀真(今儀征)、瓜洲的運河圖11幅,是現存最早的運河圖。卷2,為漕河上源、諸河考論。敘述衛河、黃河、汶河、沁河等運河水源所經過的府、州、縣和它們的支流、閘壩、淺鋪等情況,還敘述與運河有關各河湖的修治簡史,其中以黃河、沁河、汴河及江淮間水道較為詳細。卷3,臚列運河所經州縣的夫役人數,分為閘夫、溜夫、壩夫、淺夫、泉夫、湖夫、塘夫、撈淺夫、挑港夫等。此外敘述經費、物料來源、運河河道及運輸管理的法規17條。還詳細羅列自通州至儀真水程共3000里的驛站名稱和各驛站相距里數。按年月敘述自永樂十二年(1414)至弘治八年(1495)管理修治漕河的制度演變及官員姓名。卷4,為奏議,共收錄自永樂十年(1412)至弘治六年(1493)有關漕運及修治河道的奏章10篇。卷5、卷6,為碑記,共收錄南宋、元、明各代自北京至儀真、瓜洲有關修建橋、閘、壩、官署、祠廟及治河、漕運、頌德等碑文54篇。卷7,為詩賦,收錄唐、宋、元、明有關運河的詩43首,賦2篇。卷8,簡單敘述永樂二年(1404)至十六年(1418)所設各處漕糧倉廒;洪武三十年(1397)至成化八年(1472)各主要年份的漕運糧數; 永樂年間漕運官軍、船只數; 洪武至成化十年(1474)漕運制度及各地每石漕糧加耗米數;洪武二十六年(1393)至天順四年(1460)運糧官軍行糧及額外賞賜。
本書簡明扼要,重點突出,內容以當時漕渠為主,簡單記載歷史。圖文并重,使人“開卷了然”(《序》)。資料完整,收集奏議、碑記等多照錄原文。而且“切于實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誠如作者所自稱:“欲講明漕運之法、河源之事,得此書,則不待廣詢歷覽而諸河渠委利害固已昭然于心目之間矣” ( 《序》)。
該書為京杭運河早期的珍貴史料,保留了大量明代前期的原始資料,對研究明代前期黃河運道狀況也有重要參考價值。只是考證不夠,出現了一些關于明代以前河渠史實的明顯錯誤,在使用本書時應當注意。就其體例而言,也有不盡完善之處,但它作為早期創新的志體,成為運河志早期的范例,以后的運河專志體例多沿襲此書,大同小異。它對后代其他江河志的修撰也有相當影響。
上一篇:《滇南礦廠圖略》的主要內容,《滇南礦廠圖略》導讀
下一篇:《漕船志》的主要內容,《漕船志》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