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賣炭翁(白居易·唐)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蓱z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一、作家作品簡介
白居易,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
二、譯文
有位賣炭的老頭,在終南山里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烤的顏色,兩鬢頭發灰白,十個手指烏黑。賣炭得到錢作什么用?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數九寒天可憐身上穿的衣服很單薄,但是心里擔憂炭的價錢便宜,希望天氣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軋著冰凍的車轍趕路。牛疲乏了,人也餓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休息。兩個騎馬的人輕快前來了,他們是誰?是穿黃衣服的太監和穿白衣服的差役。手里拿著公文,嘴里說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轉車頭,吆喝著趕牛往北面拉去。
一車炭,一千多斤,宮市使者們硬是要趕走,老翁舍不得它,卻也沒有辦法。宮市使者們將半匹紅綃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當作炭的價錢。
三、詞語注釋
[1]賣炭翁:此篇選自《白氏長慶集》。宮市,指唐代皇宮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場上去拿,隨便給點錢,實際上是公開掠奪。唐德宗時用太監專管其事。
[2]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
[3]煙火色:煙熏色的臉。此處突出賣炭翁的辛勞。
[4]蒼蒼:灰白色,形容鬢角的頭發花白。
[5]得:得到。何所營:做什么用。營,經營,這里指需求。
[6]可憐:使人憐憫。
[7]愿:希望。
[8]曉:天亮。輾(niǎn):同“碾”,壓。轍:車輪滾過地面輾出的痕跡。
[9]困:困倦,疲乏。
[10]市:長安有貿易專區,稱市,市周圍有墻有門。
[11]翩翩:輕快灑脫的情狀。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樣子。騎(jì):騎馬的人。
[12]黃衣使者白衫兒;黃衣使者,指皇宮內的太監。白衫兒,指太監手下的爪牙。
[13]把:拿。稱:說。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詔書。
[14]回:調轉。叱:喝斥。牽向北:指牽向宮中。
[15]千余斤:不是實指,形容很多。
[16]驅:趕著走。將:語助詞。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夠。惜,舍。
[17]半匹紅綃一丈綾:唐代商務交易,絹帛等絲織品可以代貨幣使用。當時錢貴絹賤,半匹紗和一丈綾,與一車炭的價值相差很遠。這是官方用賤價強奪民財。
[18]系(jì):綁扎。這里是掛的意思。直:通“值”,指價格。
四、問題設計
1.開頭一句交代賣炭翁伐薪燒炭的地點在哪里?為什么要這樣交代?
答:地點是在長安附近的終南山上。也為下文埋下伏筆,說明路遠,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難行。
2.“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從什么角度刻畫賣炭翁?為什么這樣寫?
答:外貌。著重從顏色加以點染,“滿面塵灰”指臉上的顏色,“蒼蒼”(灰白色)指頭發耳邊鬢角的顏色?!盁熁鹕薄笆负凇闭f明燒炭艱辛。這樣寫形象逼真地刻畫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現老人燒炭的艱辛,說明炭的來之不易。
3.“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毕茸詥枺笞源?,說明老人艱辛燒炭,為的只是維持活下去的最低水準——“身上衣裳口中食”,即溫飽而已。
4.“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這句從什么角度刻畫賣炭翁?
答:心理。自己身上“衣正單”,“衣單”總該盼天氣暖和吧,可老人卻“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賤了;天寒,炭價就會更高一些。為了炭價高一點,他寧愿自己受凍。這種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動,深刻地揭示了賣炭老人的悲慘處境。
5.“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薄耙怀哐闭f明什么?這兩句又是從什么角度來寫賣炭翁的?
答:雪大,路必難行。行動。
6.“衣正單”的老人為什么要在最嚴寒的拂曉就“駕炭車”而行呢?
答:說明老人滿懷希望,想賣個好價錢,實現“衣食”的愿望,賣炭心切。
7.“輾冰轍”說明了什么?
答:說明冰凍路滑道難走,車速必然很慢。由于路途遙遠,行路艱難,所以到“牛困人饑日已高”的時候,才到了“市南門外”,老人疲勞、饑餓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
8.“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边@一句哪幾個字寫出了運炭的艱辛?答:“困”“饑”“歇”三個字進一步形象地、準確地寫出了運炭的艱辛。燒炭難,運炭也難,這一車炭來得多么不容易??!
9.“翩翩”一詞寫出了他們什么樣的情態?
答:輕快而又趾高氣揚的神態。
10.找出描寫他們行動的詞,從這些動作中說明了什么?
答:動詞有“把”“稱”“叱”“牽”。從這些描述中,形象逼真地寫出了他們蠻橫無理的強盜行徑。
11.“惜不得”寫出賣炭翁怎樣的心態和地位?
答:寫出了賣炭翁忍氣吞聲、無可奈何的心態,也說明他是處在受壓迫受剝削的無力反抗的地位。
12.千余斤的炭換回來的是什么呢?
答:“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p>
“半匹”“一丈”極言其少,與“千余斤”的炭形成強烈的反差。再說這些無用的綃、綾對賣炭翁來說,既不能充饑,又不能遮體。賣炭翁一年的辛苦就這樣付諸東流,滿懷的希望就這樣成了泡影。宮使奪走賣炭翁的豈只是一車炭!而是奪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剝奪了他生活的權利。
13.這一切都是誰造成的?
答:可怕的宮市制度!
五、主旨
這首詩運用了對比手法,前一節詩寫賣炭老人的貧窮艱辛,后一節詩寫宮使的公開掠奪,在對比中揭露了宮市的黑暗,在對比中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上一篇:《十五從軍征(《樂府詩集》·漢)》中考必背古詩文集錦
下一篇:《小石潭記(柳宗元·唐)》中考必背古詩文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