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小石潭記(柳宗元·唐)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一、譯文
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掛在身上的玉佩、玉環(huán)相碰發(fā)出的聲音,我的心情高興起來。于是砍了竹子,開辟出一條小路(走過去),往下走看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涼。整塊石頭作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形成坻、嶼、嵁、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莖蔓,遮蓋交結,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游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周圍什么也沒有似的。陽光直射潭底,石上有魚的影子,呆呆的靜止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象和游人一同歡樂。
順著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蛇爬行那樣彎曲,忽明忽暗,忽隱忽現(xiàn)。溪岸的形勢像犬牙那樣交錯不齊,不知道它的源頭在哪里。
坐在潭邊,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著,寂靜寥落,空無一人,不覺心神凄涼、寒氣透骨,使人感到悲哀。因為這地方環(huán)境過于凄清,不可長時間地停留,于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同游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著來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二、作家作品
選自《柳河東集》,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唐代文學家。他與韓愈共同倡導古文運動,主張“文者以明道”。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象生動語言精煉,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有《柳河東集》傳世。“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詞語解釋
(一)重點詞解釋
[1]從小丘西行:西,向西(名詞作狀語)。
[2]篁(huánɡ)竹:竹林
[3]如鳴佩環(huán):鳴,使動用法,使鳴。
[4]心樂之,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
[5]伐竹取道:取:開辟
[6]下見小潭:下:向下。見:看見
[7]水尤清冽:尤,尤其、格外。冽,涼。(“洌”意為清澈)
[8]全石以為底:全:整塊
[9]卷(quán)石底以出:以,連詞,表承接,相當于“而”。
[10]為坻(chí):為,成為。坻,水中高地
[11]嶼:小島。
[12]嵁(kān):不平的巖石。
[13]翠蔓:翠綠的藤蔓。
[14]蒙絡搖綴,參(cēn)差(cī)披拂:蒙,遮掩。絡,纏繞。搖,搖動。綴,連結
[15]潭中魚可百許頭:可:大約。許:表約數(shù),多,來。
[16]皆若空游無所依:空,名詞作狀語,在空中。
[17]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下,向下。澈,穿過,透過。布:映照。
[18]佁然不動:佁然:呆呆的樣子。
[19]俶(chù)爾遠逝:俶爾,忽然。
[20]翕(xī)忽:輕快疾速的樣子。
[21]斗折蛇行,明滅可見:斗,名詞作狀語,像北斗星一樣。蛇,名詞作狀語,像蛇一樣。
[22]其岸勢犬牙差互:其,那。勢,形狀。犬牙差(cī)互,像狗牙那樣互相交錯。犬牙,名詞作狀語,象狗的牙齒一樣。
[23]凄神寒骨:凄,使動用法,使……凄涼。寒,使動用法,使……寒冷。
[24]悄(qiǎo)愴(chuànɡ)幽邃:悄愴,憂傷的樣子。悄,寂靜。愴,悲傷.幽:幽靜。邃:深遠。
[25]以其境過清:以:因為。清:凄清,冷清。
[26]不可久居:居,停留。
[27]乃記之而去:去,離開。
[28]隸而從者:隸:跟著。
(二)古今異義詞
[1]不可久居:居:古義:停留今義:住,住的地方。
[2]乃記之而去:去:古義:離開;今義: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跟“來”相對。
[3]余弟宗玄:余:古義:人稱代詞,我;今義:剩下。
[4]崔氏二小生:小生:古義:年輕人;今義: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三)一詞多意
[1]而:①潭西南而望:不譯,表修飾。
②乃記之而去:不譯,表承接。
[2]以:①全石以為底:用,介詞。
②卷石底以出:而,連詞。
③以其境過清:因為,連詞。
[3]可: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大約,副詞。
②明滅可見:可以,助動詞。
[4]清:①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詞。
②以其境過清:凄清,形容詞。
[5]環(huán):①如鳴佩環(huán):玉環(huán),名詞。
②四面竹樹環(huán)合:環(huán)繞,動詞。
[6]道:①伐竹取道:道路,名詞。
②策之不以其道:正確的方法,名詞。
③不足為外人道也:說,動詞。
(四)詞類活用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方位名詞作狀語,向西。
[2]伐竹取道,下見小潭:下:方位名詞作狀語,往下。
[3]皆若空游無所依:名詞作狀語,在空中。
[4]斗折蛇形:斗:名詞作狀語,像北斗星一樣。蛇:名詞作狀語,像蛇一樣。
[5]其岸勢犬牙差互:犬牙:名詞作狀語,像狗的牙齒一樣。
[6]凄神寒骨:凄: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凄涼。寒: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寒冷。
四、問題設計
1.課文按什么順序寫?課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點?作者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是什么?
答:游覽順序。即:發(fā)現(xiàn)小石潭——潭中景物——小譚源流——潭中氣氛。抓住小石潭幽靜的特點。整體感受是:幽深冷寂,孤凄悲涼或(悲哀深沉)。
2.作者的心情由“心樂之”到“悄愴幽邃”,這一憂一樂表現(xiàn)了作者怎么樣的心情?
答: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作者心情的變化是與其遭貶的經(jīng)歷緊密相連的。作者被貶之后,心中抑郁、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調,而寄情山水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但這種歡快畢竟是暫時的,一經(jīng)凄清的環(huán)境的觸發(fā),憂傷悲憤地心境便會流露出來。
3.小石潭是一個人跡罕至的地方,以其境過清,作者記之而去。這種以實景抒凄情的寫法和陶淵明借桃花源抒發(fā)自己政治理想的寫法誰更能打動你?說說你的看法。
答:《桃花源記》的寫法更動人。陶淵明在文中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個相對美好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意愿,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黑暗社會的無情批判和否定。而柳宗元只是述己之情而已。
4.“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此句寫出了潭水的源頭之神秘莫測,結合作者當時被貶的處境來說說作者這樣寫有著怎么樣的寄寓?
答:作者回首自己的人生境遇,面對前途和未來,正如這“不可知其源”的源頭實在是茫然、遙遠。
5.找出文中描寫游魚的傳神之筆,并說說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蘊含了作者怎么樣的心理?
答:文中第二段。把魚兒的自由自在、活潑天真和物我合一、樂而忘形,樂而忘我境界,結合得天衣無縫;魚兒的自由自在與作者此時的境遇相反,作者的內心既羨慕了又充滿酸楚。
6.第四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答:描寫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凄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7.“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小石潭的秀麗景色卻使作者產(chǎn)生如此曠世凄情,是什么造成的?假如現(xiàn)在讓你去觀賞柳宗元筆下的小石潭,你會作何感想?
答:①不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圍,也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憂傷悲涼心境,是點睛之筆;②是作者當時所處時代和身世遭遇造成的;③我會以觀賞時的心情決定感想,或喜或悲。
8.請舉例說明課文多角度描寫景物的藝術手法。
答:①點面結合。如寫石:“全石以為底”是面,“為坻、為嶼、為嵁、為巖”是點。②遠近交錯。如寫潭:“聞水聲”是遠,“下見小潭”是近。③動靜結合。如寫魚:“影布石上”是靜,“俶爾遠逝”是動。④虛實相生。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表面寫魚,實為寫水,以實寫虛,虛實相映成趣。
9.重點句子梳理:
[1]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總貌句)
[2]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環(huán)境冷清句)
[3]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魚活潑可愛句)
[4]皆若空游無所依。(側面寫水清句)
五、主旨
本文描寫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的景色,渲染了凄清的氣氛,抒發(fā)了作者遭貶后孤凄悲涼之情。
上一篇:《賣炭翁(白居易·唐)》中考必背古詩文集錦
下一篇:《岳陽樓記(范仲淹·北宋)》中考必背古詩文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