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
課文導讀
《山海經》, 古代地理著作, 共十八篇, 舊傳為禹、 堯所作, 不可信, 因為書中多夏、 商以后的地名, 大約是晚周時的書; 又有秦、 漢人增益部分, 似乎不是出于一時一人之手。 地理部分每寫完一山一水, 則多記其中奇怪的神祇和許多怪異的草木鳥獸蟲魚; 同時還記述了許多有意義的神話故事, 如 《海外北經》 記夸父逐日的故事,《海內經》 記后羿的故事, 《大荒北經》 記黃帝擒蚩尤的故事等。 它保存了大量的遠古神話故事, 因而不僅對后代文學創作有很大影響, 而且在古代神話研究方面, 也是一部很重要的書。
《夸父逐日》 是我國最早的神話之一。 在這篇神話中, 巨人夸父敢與太陽競跑, 最后口渴而死, 他的手杖化為桃林。 這個奇妙的神話表現了夸父無比的英雄氣概, 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 征服大自然的強烈愿望和頑強意志。
夸父是一位十分神奇的人物。 他是一個善于奔跑的巨人, 他與太陽 “逐走”。 他口渴如焚, 雖然接連喝干了黃河和渭水兩條大河的水, 仍不解渴, 又趕往大澤, 終于沒來得及喝大澤的水而渴死。 他遺下的手杖, 化為一片桃林, 還能為人類造福。 夸父敢與太陽決一高低, 可以奔跑于天地, 可以飲干大河大江, 可以化手杖為桃林, 真是氣概非凡, 本領非凡。 夸父這一神話人物形象, 具有超現實的想象、 夸張的浪漫主義魅力。
這篇神話對后世影響很大。 人們常以 “夸父逐日” 或 “夸父追日” 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氣魄。 如陶潛 《讀山海經》 詩有 “夸父誕宏志, 乃與日競走”句, 柳宗元 《行路難》 詩有 “君不見夸父逐日窺虞淵, 跳踉北海超昆侖” 句。 有時也用 “夸父逐日” 來比喻不自量力, 但這是從消極方面理解這個神話, 不合乎 《夸父逐日》 作為神話在本質上所具有的積極意義。
課文注譯
夸父與日逐走(2),入日(3);渴,欲得飲,飲于河(4)、渭(5);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6)。
(1) 〔夸父 〕 古代神話人物 。 (2) 〔逐走 〕 競跑 , 賽跑 。 (3) 〔入日 〕 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 。 (4) 〔河 〕黃河。 (5) 〔渭〕 渭水。 (6) 〔鄧林〕 地名, 據清代畢沅考證, “鄧”、 “桃” 古音同, 鄧林即 “桃林”。
問題與探究
你如何理解 《夸父逐日》 結尾的 “棄其杖, 化為鄧林”?
文章鏈接
精衛填海
《山海經》
發鳩之山, 山上多柘木(2), 有鳥焉(3), 其狀如烏 , 文(4)首, 白喙, 赤足, 名曰“精衛”, 其鳴自(5)。 是炎帝之少(6)女, 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東海, 溺而不返, 故為精衛。 常銜西山之木石, 以堙(7)于東海。
注釋:
(1) 〔發鳩之山 〕 即發鳩山 , 山名 。 (2) 〔柘 (zhè) 木 〕 灌木或小喬木 , 又名黃桑 。 (3) 〔焉 〕狀語, 在那里。 (4) 〔文〕 花紋。 (5) 〔自 (xiào)〕 自呼其名。 (6) 〔少〕 史弟姐妹中排行靠后的。(7) 〔堙 (yīn)〕 填埋, 填塞。
譯文:
有一座發鳩山, 山上有很多柘樹。 在那里有一只鳥, 它的形狀像烏鴉, 頭上有花紋, 白嘴紅爪, 名字叫做 “精衛”, 它叫的聲音和它自己的名字一樣。 它以前是炎帝的小女兒, 名字叫女娃。 女娃在東海游泳的時候淹死了, 就變成了精衛。 它常常銜著西山上的木頭、 石塊扔到東海里, 想要填平東海。
上一篇:口技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
下一篇:兩小兒辯日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