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韋應物
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鐘時。
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
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注釋]
賦得:凡是指定、限定題目作詩,照例在詩題前加“賦得”二字,以表示是命題賦詩。這首詩題“暮雨”,故稱“賦得暮雨”。沾襟:指流淚。散絲:雨絲。晉代張協《雜詩》有“密雨如散絲”句。
[鑒賞導示]
韋應物,唐京兆長安人。人稱“韋江州”或“韋蘇州”。其詩以寫田園風物者名,語言簡淡。這首詩從結構上說,以“微雨”起,用“散絲”結,前后呼應;全詩四聯,一脈貫通,渾然一體。
[鑒賞]
這是一首送別詩。李胄,一作李曹,又作李渭,其人其事以及他與韋應物之間的交往均已無可考,但從本詩來看,詩人與其關系頗好。首聯兩句寫了黃昏時分,詩人佇立在細雨蒙蒙的江邊。這既點明了詩題中的“暮雨”,又照應了詩題中的“送”字。一個“里”字也暗示作者正身歷其間;“暮鐘”點明了黃昏時分,因佛寺中有早晚撞鐘、擊鼓報時的習俗,所謂“晨鐘暮鼓”。“楚江”、“建業”(今南京市)均為送別之地。第二聯中的“漠漠”是“密布”的意思,細雨密布在帆上,帆變濕而重;“冥冥”是“迷漫”的意思,微雨迷漫,飛鳥在雨中翅膀沾雨所以飛翔起來就較為困難。第三聯中“深”、“遠”兩字更著意地渲染了一種細雨迷蒙的景色。“海門”在詩中是指內河通海處,即海口,從建業東望海口處,自然深不可見;加上細雨紛飛,故只能是朦朦朧朧;“浦樹”指江岸之樹,遠遠望去,它們在霏霏細雨之中顯得很濕潤。二、三聯勾勒出了一幅極富立體感的畫面,而且整幅畫面籠罩在微雨蒙蒙之中。尾聯中的“散絲”即雨絲,晉朝張協《雜詩》有云“密雨如散絲”。經過前面的鋪寫渲染,至此已經形成了詩人送別友人時的一種濃重、壓抑的氛圍,詩人再也無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淚下。這里用了一個“比”字,將離別之淚與雨絲融在一起。前面寫離別之情都還十分含蓄,將離愁別緒寓于景中,這時卻再也抑制不住,詩人的離別愁緒噴涌而出,變含蓄地表達送別之情為直抒胸臆。另外,這首詩采用了一種烘托的手法,除了詩的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沒有直接寫雨,而是通過別的事物把雨寫出來:船上的布帆變得重了,鳥兒飛得不那么輕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遠處都看不真切,而江邊的樹也顯得十分滋潤。讀著這些句子,我們會感到,在船帆上、鳥羽上,在天際,在大樹上,全都是蒙蒙的細雨。這種手法無疑增強了詩歌的表達力。
[鑒賞要點]
[1]名句:“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2]情景交融,景象鮮明。[3]采用烘托手法。
上一篇:《[唐]王 維·觀獵》高考古詩鑒賞
下一篇:《[唐]杜 牧·贈別二首(其一)》高考古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