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梁〕吳均
仆去月謝病,還覓薜蘿。
梅溪之西,有石門山者。森壁爭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蟬吟鶴唳,水響猿啼,英英相雜,綿綿成韻。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饒竹實,山谷所資,于斯已辦。仁智所樂,豈徒語哉!
——《全梁文》
〔注釋〕 去月:上月。謝病:托病辭官引退。 薜蘿:薜荔與女蘿。屈原《楚辭·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后世遂以“薜蘿”稱隱士的服裝。 梅溪:山名。在吳均的家鄉故鄣(今浙江安吉縣境)。石門山:吳均《續齊諧記》:“吳興故鄣縣東三十里有梅溪山,山根直豎一石,高百余丈,至青而圓,如兩間屋大,四面斗絕,仰之于云外,無登涉之理。” 英英:聲音悠閑和諧貌。 菊花、竹實:隱士的食物。《楚辭·離騷》:“夕餐秋菊之落英。”《魏氏春秋》:“有隱者莫知姓名,有竹實數斛杵臼而已。” 辦:具備。 仁智所樂:《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南北朝時期,社會的激烈動蕩和頻繁變遷,使倦于宦海風波的吳均終于以“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的一往情深,像陶淵明一樣,“載欣載奔”地投身山林,回歸人類最早的故鄉。在他心目中,故鄉的山山水水都充滿了爽心怡神的情韻和靈趣。在這里,一切都按照生命的自然形態自由自在地發揮著生命的熱情、生命的力量、生命的歡愉。“森壁爭霞”所展現出的壯美感,“孤峰限日”所升騰起的崇高感,與世間人們對名利的蒼蠅競血、黑蟻爭穴般骯臟卑鄙的追逐紛爭恰成比照。云煙飄渺、綠水蕩漾,更昭示著生命的自由感。“蟬吟鶴唳,水響猿啼”豈不是一曲回腸蕩氣的自然生命的“歡樂頌”?只有在這個天地中,人才能獲得他在現實社會中所得不到的“各適其天,各全其性”的自然人生。還有什么能比享受閑云野鶴般無拘無礙的自由心境,領略“竹柏之懷與神心渺遠,仁智之性共山水高深”的超逸意趣更富有生活的樂趣呢?為此,吳均情歡意洽地高揖塵俗,悠然自得地超入自然,與萬象同樂。此處的“幸富菊花,偏饒竹實”,更使他從此對人間世一無所求。
對美好的自由人生的積極追求和對高尚的生命歡樂的熱烈向往,使吳均此文具有“靈可砭頑,芳可滌穢,清可遠垢,瑩可沁神”(明·陸時雍《詩鏡總論》)的藝術魅力。只要人類社會還存在著異化的力量,那么,自然山水就不會失去它們點燃詩人靈感和溫慰人類靈魂的審美效應。
上一篇:《與陳眉公·〔明〕鐘惺》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與馬策之·〔明〕徐渭》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