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注釋]
岱宗: 即泰山之別名,因為它為五岳之尊。宗者長也。夫,語中助詞。青未了:指青翠之色一望無際。造化:指天地或大自然。鐘:指聚集或集中之意。神秀:指山色的神奇秀麗。蕩胸:云氣層迭,激蕩心胸為之開闊。決:裂開。眥(zi):眼眶,形容極目遠望之意。
[鑒賞導示]
這首詩是青年杜甫的代表之作,也是歌詠泰山的 “絕唱”。作者杜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曾任工部員外郎之職,故世稱杜工部。后世尊他為“詩圣”,其詩為“詩史”,作品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別”。風格沉郁頓挫,融合眾長,兼備諸體。
[鑒賞]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公元735)年,杜甫赴洛陽應進士第,落第,漫游齊趙(今山東、河南、河北)一帶。這首詩是游泰山時所作,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并由望岳聯想將來的登岳。首句以設問領起,又以虛詞“夫”舒宕語氣,生動地表現了雄偉的泰山在詩人心中引起的驚羨之感。第二句,是詩人經過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三、四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五、六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意謂時已薄暮,可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最后兩句,寫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愿。“會當”是“一定要”的意思。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征意義,從中可以看到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千百年來成為激勵人們奮斗的佳句。
[鑒賞要點]
[1]名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2]形象鮮明。[3]觸景生情,頗有理趣。[4]議論點題,卒章顯志。
上一篇:《[唐]杜 甫·月夜》高考古詩鑒賞
下一篇:《[唐]王 維·雜詩》高考古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