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清明上河圖
北宋張擇端作。長卷,絹本,墨筆淡設色。縱25.5厘米,橫527.8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幼時至汴梁(今河南開封)讀書,后專習繪畫,宣和年間(1119~1125)為翰林院待詔。擅界畫,喜畫市橋徑郭,舟船車轎,自成一家,除本畫外另有代表作《西湖爭標圖》,惜已失傳。作為我國古代風俗畫杰出代表,作品描繪了北宋都城汴梁及汴河兩岸清明時節的風貌。畫卷以靜寂的春郊景象為開端,疏林薄霧,田疇農舍,春寒料峭,通往城區的小道上,兩個少年趕著馱炭的驢群跚跚而來。漸次柳樹成叢,新枝縈綠,行人往來,有插滿柳枝的小轎,騎馬官人和仆人踏青掃墓歸來,又有兩騎驢老婦在家人伴隨下自城而去。
中段為以虹橋為中心的汴河兩岸在清明時節趕集的熱鬧場面。較繁忙的街道與柳蔭下貨船聚泊的汴河同時進入畫面。商賈行旅不絕于道,路旁有茶坊、酒肆、貨棧、客舍等,房屋更加整齊,上覆青瓦。河面上巨大的漕船,或泊岸卸貨,或往來于河心,造成一片繁忙景象。水面多漩渦,顯得急流動蕩,一艘滿載的大船,尾部有八人在協力搖櫓,桅桿頂端伸出纖繩,遠遠的有五人在對岸奮力拉纖,逆水而進。汴河狹窄處一座式樣新穎,規模宏敞的拱形橋騰空而起,結構精巧,繁密而不設梁柱,形制優美,宛若飛虹。橋下一艘客船正放倒桅桿準備過橋,眾船夫或撐篙、或指揮、或觀察、或喊叫,正合力奮戰,緊張操作,引來看熱鬧的人群。橋欄邊及近岸停舶的船頂亦有老船夫在揮手指點。橋上設集市、攤販、行商、車轎及許多看熱鬧的市民擁擠在一起。有載重的“串車”正在下橋;有少年趕馱糧的毛驢上橋;橋頂抬女眷的小轎與騎馬的官人對面相遇,有奴仆開路卻各不相讓;路心還有小販在爭顧客;兩旁看熱鬧的人群或指指點點,或側目閃避。橋頭近處,一家生意興隆的大“腳店”前,高聳竹木搭的“彩樓雙門”一座,精致華麗,樓窗內可見盛宴的食客。
畫卷后段以高大雄偉的城樓為中心寫繁華的市區街道。進城大道房屋更為密集,人煙如云,路旁搭席棚支大傘,各行各業一一排列。有木質平橋架于護城河上,兩側有人憑欄觀水,沿河綠柳成蔭,河面清新寧靜。平橋上有人驢同拉的重載串車。城門前一攜仆的騎馬貴人從一跪地行乞的老人前經過,顯得無動于衷。城樓作歇山頂,斗拱精巧,宏偉富麗。城門外砌青磚,兩翼土筑城墻,穿插許多樹木。城內城外以一駱駝隊相聯系,暗示了汴京與北方塞外頻繁的物資交流。城內景象則更見繁華,街道縱橫,房屋鱗次櫛比。街市上行人摩肩接踵,絡驛不絕,士農工商,男女老幼,各個階層無所不備,有騎馬者、抬轎者、挑擔者、推車者,好不熱鬧。街面一家搭“彩樓雙棚”的豪華酒樓,賓客盈門;攤販羅列的十字街的轉角肉鋪前一黑須道士正宣講什么,圍者甚多;斜對面的路口棚下又有不少人在聽一老者說書;路邊還有水井一口,二人在提水,一人在等候;街心有兩輛“太平車”疾馳而來;卷尾有一“行腳僧”背負揹筐,懸插雜物遠遠而來;一騎馬戴寬邊帽的文官在九名差役隨同下,姿態從容,游興正濃。街道兩側茶坊、腳店、寺觀、醫藥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等,以及經營羅錦布匹、沉檀香料、香燭紙馬等的商店,應有盡有。最后有一處房屋,檐下掛“趙太丞家”四字匾,有人問醫求藥,旁邊有柳樹數株與近處樹木繁枝相接,畫面截然而止。
全幅圖總計人物五百余,牲畜五十余,船只、車轎各二十余,以傳統手卷形式,“散點透視法”,全景構圖,揭示了社會生活的豐富、遼闊。有鋪墊、有起伏、有高潮,如一部宏偉的交響樂層層跌宕,扣人心弦。大到原野、河流、城郭,細到釘鉚、商品、文字,無不和諧地組織為一體,繁而不亂,長而不冗,段落分明,結構嚴謹。人物多達五百余人,衣著神情氣質各異,穿插于各種活動之中,充滿戲劇性的情節沖突。其用筆兼工帶寫,線條遒勁老辣,略施墨色,樸實素雅,從人物神態的生動,樹木、水紋筆法的健樸流暢,界畫的精煉和諧,都可見作者在人物、山水、界畫各方面的全面修養。這是一幅寫實性很強的作品,真實、全面、細致地描繪了北宋都市生活的各方面,所繪景物具典型性,時代氣息濃厚。畫面細節刻畫真實,如橋梁結構,人物服飾,車馬樣式,各行業的不同活動等,生動豐富,反映了當時城市社會各個生活層面,有文字難以替代的史料價值,對了解和研究宋代經濟、建筑、交通、服飾、習俗等問題都是極為寶貴的。本畫無作者款印,據卷后金代張著的題跋,明確作者及其生平。從卷后跋文和收藏印可知此圖曾被北宋、金、元、明、清內府和許多私人收藏過,是一幅流傳有緒的名跡,在當時及后世都有很大影響,元、明、清各代有許多摹本。
上一篇:圖書編輯出版·活字印刷
下一篇:對歷史進步產生重大作用的事件·清朝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的鞏固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