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孟嘗君列傳第十五·孟嘗君在薛,招致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1],皆歸孟嘗君。》鑒賞
孟嘗君舍業厚遇之[2],以故傾天下之士[3]。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一與文等[4]。孟嘗君待客坐語,而屏風后常有侍史[5],主記君所與客語[6],問親戚居處。客去,孟嘗君已使使存問[7],獻遺其親戚[8]。孟嘗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9]。客怒,以飯不等[10],輟食辭去。孟嘗君起,自持其飯比之。客慚,自剄。士以此多歸孟嘗君。孟嘗君客無所擇[11],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為孟嘗君親己。
秦昭王聞其賢[12],乃先使涇陽君為質于齊[13],以求見孟嘗君。孟嘗君將入秦,賓客莫欲其行,諫,不聽。蘇代謂曰[14]:“今旦代從外來,見木偶人與土偶人相與語[15]。木偶人曰:‘天雨,子將敗矣[16]。’土偶人曰:‘我生于土,敗則歸土。今天雨,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今秦,虎狼之國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還,君得無為土偶人所笑乎?”孟嘗君乃止。
齊湣王二十五年,復卒使孟嘗君入秦[17],昭王即以孟嘗君為秦相。人或說秦昭王曰:“孟嘗君賢,而又齊族也,今相秦,必先齊而后秦[18],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嘗君,謀欲殺之。孟嘗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19],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20]。”此時孟嘗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21],天下無雙,入秦獻之昭王,更無他裘。孟嘗君患之[22],遍問客,莫能對。最下坐有能為狗盜者[23],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為狗,以入秦宮藏中[24],取所獻狐白裘至,以獻秦王幸姬。幸姬為言昭王,昭王釋孟嘗君。孟嘗君得出,即馳去,更封傳[25],變名姓以出關。夜半至函谷關[26]。秦昭王后悔出孟嘗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馳傳逐之[27]。孟嘗君至關,關法雞鳴而出客,孟嘗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為雞鳴,而雞齊鳴,遂發傳出。出如食頃[28],秦追果至關,已后孟嘗君出[29],乃還。始孟嘗君列此二人于賓客,賓客盡羞之[30],及孟嘗君有秦難,卒此二人拔之[31]。自是之后,客皆服。
孟嘗君過趙[32],趙平原君客之[33]。趙人聞孟嘗君賢,出觀之,皆笑曰:“始以薛公為魁然也[34],今視之,乃眇小丈夫耳[35]。”孟嘗君聞之,怒。客與俱者下[36],斫擊殺數百人,遂滅一縣以去。
齊湣王不自得[37],以其遣孟嘗君。孟嘗君至,則以為齊相,任政[38]。
【段意】 這段敘孟嘗君招致賓客,賢名遠播,入秦為相;借客之力,逃離虎口,歸相于齊。其中又分三層:第一層寫他舍業厚遇賓客,門客不分貴賤,都認為孟嘗君對自己好。第二層寫孟嘗君賢名傳至秦國,秦王一再求見,至秦即為相。遇禍幾乎不免,虧了門下雞鳴狗盜之徒相助,才得脫險而歸。第三層寫歸齊后湣王任他為相。第二層中蘇代說辭與逃難而歸,一虛一實,前后映襯,文筆宕漾,生動有趣,是全段重點。段首寫招致賓客,緊承首段;段末寫相齊,啟下文“怨秦”、“攻秦”之舉。
注釋
[1]亡人有罪者:即有罪而逃亡的人。[2]舍業厚遇之:舍棄家業而優厚地招待客人。[3]傾:竭盡。[4]一與文等:一律與田文待遇相同。一,一概。[5]侍史:猶言秘書。[6]主記:負責記錄。[7]存問:問候。[8]遺(we):送與。[9]火光:燭光。[10]以飯不等:認為飲食有區別。[11]客無所擇:指對來客不加挑選。[12]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嬴稷。[13]涇陽君:秦昭襄王之弟嬴市(fu),以封于涇陽(在今陜西涇陽),故稱。為質:作人質,作抵押。[14]蘇代:戰國時洛陽人。蘇秦之弟。著名說客。《戰國策·齊三》此處作蘇秦。[15]木偶人:木刻的人。此處比喻孟嘗君。土偶人:土制的人。此處比喻涇陽君。[16]敗:毀壞。[17]卒:終于。[18]先齊而后秦:意謂考慮問題把齊國放在首位,秦在其次。[19]抵:拜見。幸姬:寵妃。求解:請求開脫。[20]狐白裘:純白狐皮袍子。用無雜色的狐腋毛制成。[21]直:通“值”。[22]患之:為這事發愁。[23]為狗盜者:摩仿狗的行為以進行偷竊的人。[24]藏:庫房。[25]更(geng):更改。封傳(zhuan):過關的憑證。用五寸長木板寫上姓名、符信,再用木板封上,加蓋章印,故稱。[26]函谷關:關名。故址在今河南靈寶,為出入秦國的通道。[27]傳(zhuan):傳車。驛站車馬。逐:追。[28]食頃:一頓飯工夫。[29]已后孟嘗君出:已經落后于孟嘗君出關。[30]羞之:為這事感到羞恥。[31]拔:拯救。[32]趙:趙國。都邯鄲(今河北邯鄲),在今山西中部,陜西東北角及河北西南部一帶。[33]客之:以待客之禮待他。[34]魁然:雄偉高大貌。[35]眇小丈夫:小個子男人。[36]客與俱者:與他同行的門客。[37]不自得:認為自己德行有虧,即內疚。得,通“德”。[38]任政:主持政事。
上一篇:《史記·孟嘗君列傳第十五·孟嘗君名文,姓田氏.》鑒賞
下一篇:《史記·孟嘗君列傳第十五·初,馮驩聞孟嘗君好客[1],躡屩而見之[2].》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