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 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注釋]
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縣西南,為蜀中名勝之一。平羌江:即今青衣江,經峨眉山下,流入泯江。清溪:即清溪驛,在四川省犍為縣,距峨眉山不遠。君:指友人。一說指月。渝州:今重慶市一帶。
[鑒賞導示]
這首詩是李白開元十三年 (725) 準備離蜀漫游時所作。詩中表達了對友人的思念。前人對本詩疊用五地名而不顯得堆砌呆板,評價很高,這也可以說是這首詩的特色。
[鑒賞]
這首詩是李白年輕時初離蜀地時的作品,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
首句從“峨眉山月”寫起,點出了遠游的時令是秋天。“秋”字因入韻關系倒置句末。用“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來,自然高妙。月只“半輪”,使人聯想到青山吐月的優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構成連動式謂語,意思是說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謂空靈之妙。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連夜從清溪驛出發進入岷江,向三峽駛去。“仗斂去國,辭親遠游”的青年,乍離故土,對故國故人不免戀戀不舍。江行見月,如見故人。然明月畢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寫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可謂語短情長。在寫法上,全篇以“峨眉山月”為核心,以此為觸媒,引發的意蘊十分豐富,加強了吟月思友之情,令人陶醉;在章法上,全詩四句,連有五個地名,且組織精巧,意境深綿,絲毫沒有堆砌的痕跡,于此可以看出李白絕句空靈秀麗的一面。
[鑒賞要點]
[1]名句:“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2]意象迭現,形象鮮明。[3]意境明朗,借景抒情。[4]語言淺近,音韻和諧。
上一篇:《[唐]岑 參·山房春事》高考古詩鑒賞
下一篇:《[唐]韓 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高考古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