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梅堯臣
淮闊洲多忽有村,棘籬疏敗漫為門。
寒雞得食自呼伴,老叟無衣猶抱孫。
野艇鳥翹唯斷纜,枯桑水嚙只危根。
嗟哉生計一如此,謬入王民版籍論。
[注釋]
漫:輕易地,這里意為草草地。王民:臣民。版籍:交租稅的戶籍。論:看待。
[鑒賞導(dǎo)示]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宋代詩人。與蘇舜欽齊名,時稱“蘇梅”。宋代詩人劉克莊在《后村詩千方百計·前集》稱梅為宋詩的開山祖師。
[鑒賞]
這首詩作于仁宗慶歷八年(1048)秋天,詩人把淮河地區(qū)慘遭水災(zāi)之后人民所忍受的痛苦,通過一個沙洲小村所見情景,做了樸素、真實的描繪。
開頭兩句寫大水泛濫之后,淮河許多低地,淪為澤國,其高處卻出現(xiàn)一些沙洲。作者經(jīng)過這里,忽見沙洲上有個小村。村中人家用荊條編成的籬笆,已經(jīng)稀疏破敗了。籬邊草草地留了個門,景象蕭條,村上沒有一間像樣的住屋。
三、四句進一步描寫村中的情況,寒雞偶然尋得食物,還在呼喚它的伙伴。用一“寒”字,既寫出雞已冷得瑟縮可憐,又點明季節(jié)已是深秋。村中的老頭兒沒有裹體的衣服,卻抱著孫子,用自己的身子為孫兒取暖。村里家禽很稀少,人也很稀少,詩中沒有寫丁壯的人,暗示壯年已流離到外地去謀生了。
五、六兩句寫水上飄著一只小船,船頭翹起,猶如鳥雀翹著尾巴,船上闃然無人,只留下斷纜。村上沒有樹木,枯了的桑樹也被水嚙走了,只剩下一點殘留的根子。
詩的最后兩句寫道:盡管沙洲村上人家,災(zāi)后現(xiàn)狀如此凄慘,他們還是被謬誤地編入交租完糧的戶籍,做一般的王民看待,得不到應(yīng)有的撫恤,這是多么可悲的事啊!作者詠嘆至此,不再作評論,可見他對這些窮苦災(zāi)民,傾注著滿眶同情的淚水。
近人陳衍這樣評說此詩: “寫貧苦小村,有畫所不到者。末句婉而多諷。”(《宋詩精華錄》)可謂確評。
[鑒賞要點]
[1]名句:“寒雞得食自呼伴,老叟無衣猶抱孫。”[2]樸素、真實的景物描寫。[3]婉而多諷的語言。
上一篇:《[宋]黃庭堅·寄黃幾復(fù)》高考古詩鑒賞
下一篇:《[唐]王 勃·山中》高考古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