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 勃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注釋]
此句僅從字面可解釋為: 因長期滯留在長江邊而悲嘆。但與下面“萬里”句合看,可能詩人還想到長江萬里、路途遙遠而引起羈旅之悲。此外還有種種說法。萬里句:至少有兩種解釋:一是送別將歸之人;一是送別將盡之歲。三四句:寫詩人在山中望見的實景,也含有從《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兩句化出的意境。
[鑒賞導示]
這首寫景抒情之作,將詩人心中的苦悶融于寫景之中,以“我”觀物,物我融合,有力地再現了詩人廢斥后的羈旅之憂思。
[鑒賞]
這是一首抒寫旅愁歸思的詩,大概作于王勃被棄廢后在巴蜀做客期間。
詩的前半首是一聯對句。詩人以“萬里”對“長江”,是從地理概念上寫遠在異鄉、歸路迢迢的處境;以“將歸”對“已滯”,是從時間概念上寫客旅久滯、思歸未歸的狀況。兩句中的“悲”、“念”二字,則是用來點出因上述境況而產生的感慨和意愿。詩的后半首,即景點染,用眼前“高風晚”、“黃葉飛”的深秋景色,進一步烘托出這個“悲”和“念”的心情。
這首詩,前半抒情,后半寫景。但詩人在山中、江邊望見的高風送秋、黃葉紛飛之景,正是產生久客之悲、思歸之念的觸發點;而他登山臨水之際又不能不是以我觀物,構思時也不能不是因緣情寫景,因此,后半首所寫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懷之情為胚胎。詩中的情與景是相互作用、彼此滲透、融為一體的。前半首的久客思歸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點染而加濃了它的悲愴色彩;后半首的風吹葉落之景,以景結情,也因旅思鄉情的注入而加強了它的感染力量。
[鑒賞要點]
[1]名句:“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盵2]形象鮮明生動。[3]情景交融,以景襯情,含蓄雋永。
上一篇:《[宋]梅堯臣·小村》高考古詩鑒賞
下一篇:《[宋]林 逋·山園小梅》高考古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