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設彀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
[定義]為了誘使對方說出自己想要的結果而故意設下一個話語陷阱,然后再一步一步地將對方引到這個陷阱中,讓對方在“受騙”的同時又有恍然大悟的感覺的一種修辭方式。又稱設收、誘問。
[例釋]
例1:黃宏:我是修鞋子的,我不賣鞋釘。
鞏漢林:修鞋子的為什么就不能賣鞋釘呢?
黃宏:你能到澡堂里買拖鞋嗎?
鞏漢林:不能。
黃宏:你能到飯店買大勺嗎?
鞏漢林:不能。
黃宏:你能到公安局買手槍嗎?
鞏漢林:不能。
黃宏:那你能到修鞋店買釘子嗎?
鞏漢林:不能。(小品《鞋釘》)
例2:甲暗戀乙很久了,他很想在高考填志愿的時候和乙報考同樣的學校,但又不好意思親自去問,只好向乙的好朋友丙打聽。
甲:嗨,你知道乙報考什么學校嗎?
丙:你能保守秘密嗎?
甲:當然能。
丙:那我也能。
例1中鞏漢林飾演的商人要從黃宏飾演的修鞋人手中買幾個釘子,修鞋人不賣,認為這樣有違修鞋之道,但商人認為這沒什么,非要買,于是修鞋人連用幾個問題將商人一步一步引向自己所設置的“陷阱”。既然不能到澡堂買拖鞋、不能到飯店買大勺、不能到公安局買手槍,那當然也不能到修鞋店買釘子。這一番推理使商人理屈詞窮。例2中甲想從丙口中探取到他暗戀的女孩乙的報考信息,但丙和乙是好朋友,不會輕易地把好友的情況泄露給別人。因此,她先設下一個話語圈套,問甲是否能保守秘密,甲肯定會說“能”,而這正是她想要得到回答。既然你能保守秘密,那么“我”也能保守秘密。機智的回答既使丙巧妙地“脫身”,又使甲無話可說。
[辨析]設彀與歧疑。兩者都含有引話語接受者上當的意圖。區別是:
(1)設彀是表達者為了誘使接受者說出自己想要的結果而設置話語陷阱;歧疑是表達者為了造成接受者的誤解或疑問而故意保留關鍵性話語。
(2)設彀不會使接受者產生誤解;而歧疑則恰恰利用了接受者的誤解。
上一篇:什么是含糊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
下一篇:什么是含蓄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