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劉 叉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間萬事細如毛。
野夫怒見不平處,磨損胸中萬古刀。
[注釋]
扶桑:神話傳說中的大樹。野夫:作者自指。末句是說,長久以來積郁心頭的不平之事太多,不斷進行抨擊,這“刀”也漸漸磨損了。
[鑒賞導示]
劉叉是唐代一個敢于抗爭的詩人。其詩傾向性鮮明,但藝術錘煉不夠。這首詩寫于元和年間,面對政治的日益腐敗、社會矛盾加劇的現實,詩人感嘆今昔,用激昂的調子唱出了“野夫”的心聲。
[鑒賞]
這是一首詩風粗獷、立意奇警的抒懷詩。奇就奇在最后一句:“磨損胸中萬古刀。”
這是一把什么樣的刀,又為什么受到磨損呢?
詩中說,每天太陽從東方升起,人世間紛繁復雜的事便一一發生。當時正是唐代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外族侵擾的混亂時期。作者經常看到許多不合理的事情,每當這種時候,詩人便憤懣不平,怒火中燒,而結果卻不得不“磨損胸中萬古刀”。
據《唐才子傳》記述,作者是個富有正義感的詩人。他少時形成的“尚義行俠”的秉性,沒有因后來“從學”而改變,而依然保持著傲岸剛直的性格。只是當年那把尚義行俠的有形之刀已棄而不用,而自古以來代代相傳的正義感、是非感,猶如一把萬古留傳的無形寶刀,刀光熠熠閃爍,氣沖斗牛。這受壓抑的正義感、這把磨損的“刀”,因為社會的壓抑,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滿腔的正義怒火郁結在心,匡世濟民的熱忱只能郁結在心,這是何等痛苦,心中的正義寶刀只能任其銷蝕,這又是何等激憤。
這首詩以“刀”為喻,構思新奇,比喻警辟,顯示了劉叉詩的獨特風格。
[鑒賞要點]
[1]名句:“野夫怒見不平處,磨損胸中萬古刀。”[2]風格粗獷。[3]比喻新奇,含義深刻。
上一篇:《【唐】王 維·使至塞上》高考古詩鑒賞
下一篇:《[宋]蘇 軾·八月十五看潮》高考古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