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 軾
萬人鼓噪懾吳儂,猶似浮江老阿童。
欲識潮頭高幾許?越山渾在浪花中。
[注釋]
吳儂:吳人稱我為儂。
[鑒賞導示]
這首詩作于神宗熙寧六年(1073)中秋,作者當時任杭州通判。因八月十五日觀潮作詩五首(本詩是第三首),寫在安濟亭上。前三首并無譏諷,至第四首言弄潮人貪官中利物,其間有溺而死者,故朝旨禁斷。又謂上好興水利,不知利少害多,正如斥鹵之地變?yōu)樯L?,為事之必不可成者。后來的“烏臺詩案”,將后兩首詩作為證據,指控作者謗訕朝廷,想置作者于死地,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詩獄。這首詩淋漓恣肆,不落常軌,由此可見蘇詩在風格上英爽豪邁的特色。
[鑒賞]
杭州灣錢塘江的八月大海潮,是自古以來的著名景觀。每年中秋時節(jié),東海涌入江口的大潮比平時的潮水要更為奇特,更加壯麗。那潮頭洶涌澎湃,有如萬馬奔騰,令人驚心動魄。蘇軾在擔任杭州通判的時候,曾專程前往觀看,并吟成五首七絕,這是其中的第二首。
這首詩意在正面描述錢塘江海潮的威勢,既寫了聽覺,又寫了視覺;有虛寫,亦有實寫。且精用典故,巧造意境,能令沒見過錢塘海潮的人也形象地感受到它的氣勢和力量。前兩句從兩個角度描述大潮的威勢,其中暗用了兩個典故。作者先寫所聞,寫大潮翻江倒海,呼嘯奔來,吼聲連天,有如萬人鼓噪,令觀潮者震驚恐懼。這里的“吳儂”指老百姓,“萬人鼓噪”典出《左傳》。春秋時吳越對寨,越軍設計深夜攻吳,借聲助威,在戰(zhàn)鼓聲中萬眾呼喊前進。吳軍聞聲驚恐交加,兵敗如山倒。既而作者再寫所見,說是潮頭奔嘯之氣勢,又有如當年西晉水軍以千萬戰(zhàn)船順流東下,一氣攻下東吳都城建業(yè),阿童便是當時西晉名將王俊的小名。這兩個角度都是從海潮的氣勢著筆,是實景虛寫。接下去的三、四兩句是實景實寫,作者運用想象,描述了越中一帶的山峰,它們好像浮在浪花之間,這又進一步烘托了海潮的威勢。
全詩視聽結合,虛實結合,用典渾成,氣魄宏偉,不愧為詠錢塘潮詩中的佼佼者。
[鑒賞要點]
[1]名句:“欲識潮頭高幾許?越山渾在浪花中?!盵2]視聽結合、虛實結合的寫法。[3]用典渾成。
上一篇:《[唐]劉 叉·偶書》高考古詩鑒賞
下一篇:《[唐]杜 甫·八陣圖》高考古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