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學·道教·天師道
道教宗派之一。一般指張陵所創五斗米道及張氏子孫世襲傳授的道教系統。張陵創立早期道教組織五斗米道時,自謂遇見老子,命他為 “天師”,于是信徒稱其所創之教為 “天師道”。西晉懷帝永嘉年間 (307—312),張陵第四代孫張盛由漢中移居龍虎山 (在今江西貴溪縣境內),建立上清宮,尊張陵為 “掌教” 和 “正一天師”,從此“天師道”便名正言順地出現了。東晉末,由于朝廷對五斗米道的禁絕,世人諱莫如深,而以 “天師道”稱之,于是 “五斗米道” 銷聲匿跡,“天師道” 之名卻流行開來。張氏子孫以龍虎山為根據地,世襲 “掌教天師” 的職位,將天師道的傳統代代相傳。到了南北朝時期,一批士大夫紛紛皈依天師道,并對早期道教進行了改造,以適應統治者的需要。在北朝,代表人物有寇謙之。寇謙之出身名門,十八歲就入華山學道,后又到嵩山修煉。他對早期道教頗為不滿,于是以 “清整道教,除去三張 (張陵、張衡、張魯) 偽法” 自命,在東晉葛洪《抱樸子》所謂 “辟谷養生” 的神仙學說基礎上,提倡 “兼修儒教”,“佐國輔命”,改變早期道教與統治者對抗的性質,因而得到了統治者的賞識。北魏太武帝對寇謙之寵信有加,下令在魏都平城修建天師道場,親至道壇,受符箓,并改號 “太平真君”。經過寇謙之改革的道教從此成為北魏的國教,世稱 “北天師道”。在南朝,代表人物有陸修靜。陸修靜也出身名門,博學多聞,對所有道教流派的教義和教規如數家珍。他依據封建宗法思想和禮儀制度,并吸收佛教儀式,編成新的道教齋戒儀范,使其適應南朝門閥士族等級制度的需要,世稱 “南天師道”。南北天師道對道教的經典、教義、儀式、神仙系統以及修煉方法,都有非常重大的貢獻。進入隋唐后,隨著南北統一,南北天師道合流,道教勢力大增,以致道教在中國人的精神領域中,三分天下有其一,形成了儒釋道三家鼎立的局面。
上一篇:宗教學·儒教·天地人
下一篇:哲學·范疇·天理人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