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11)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12)愿見之乎?”先
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13)也。將軍宜枉駕顧之(14)。”
由是先主遂詣(15)亮,凡三往(16),乃見。因屏人(17)曰:“漢室傾頹(18),奸臣竊命(19),主上蒙塵(20)。孤不度德量力(21),欲信(22)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23),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24)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25)數。曹操比于袁紹(26),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27)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28),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29),利盡南海(30),東連吳會(31),西通巴蜀(32),此用武之國(33),而其主(34)不能守,此殆(35)天所以資(36)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37)險塞,沃野千里,天府(38)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39),張魯在北(40),民殷(41)國富,而不知存恤(42)。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43),信義著于四海(44),總攬(45)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46),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47)荊州之軍以向宛、洛(48),將軍身(49)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50),百姓孰敢不簞食(51)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先主曰:“善。”于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愿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注釋】節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作者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西晉史學家。隆中,山名,在今湖北襄陽。
〔亮〕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東漢末瑯邪陽都(今山東沂水東)人,后做蜀國丞相。
〔躬耕隴畝〕親自耕種田地。
〔梁父吟〕古歌名,具有慷慨不平的情調。
〔八尺〕今五尺多。漢代的一尺,相當于現在的七寸。
〔管仲、樂(yuè)毅〕管仲,字夷吾,春秋時為齊國國相,他輔佐齊桓公尊周室,攘夷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桓公稱其為“仲父”。樂毅,戰國時燕昭王的名將。曾率趙、楚、韓、魏、燕五國之兵進攻齊國,大破齊兵,攻陷七十余城。
〔時人莫之許也〕當時的一般人不承認這一點。時人,當時的人(指和諸葛亮同時的人)。莫,沒有誰。之,代詞,指代諸葛亮將自己比于管仲、樂毅的這件事,是動詞“許”的賓語。許,承認,同意。
〔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博陵,郡名,在今河北深州一帶。崔州平,人名。潁川,郡名,在今河南禹縣一帶。徐庶,字元直。
〔謂為信然〕認為確實是這樣。
〔先主屯新野〕先主,指劉備,此為作者追述時的稱呼。屯,駐。新野,在今河南新野。
(11)〔器〕動詞,看重,尊重。
(12)〔豈〕有“可”的意思。
(13)〔屈致〕屈,降低。致,使之來。
(14)〔枉駕顧之〕枉駕,屈駕。這是請人去某處時的客氣話。顧,看視,拜訪。
(15)〔遂詣(yì)〕遂,就。詣,到,去。
(16)〔凡三往〕凡,概括之詞,總計。三往,去了三次。文言里用數詞表示動作數量,往往直接用在動詞前邊。
(17)〔因屏(bǐng)人〕因,于是。屏人,使旁邊的人退避。屏,退。
(18)〔漢室傾頹〕漢室,指漢朝。傾頹,崩潰。
(19)〔奸臣竊命〕指董卓、曹操先后專權。命,指國家政令。
(20)〔主上蒙塵〕主上,指漢獻帝。蒙塵,帝王遭難出奔。當時漢朝京城在洛陽,曹操把漢獻帝遷到河南許昌。
(21)〔孤不度(duó)德量力〕孤,古時王侯的謙稱。這“孤”是劉備自稱。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
(22)〔信(shēn)〕通“伸”。
(23)〔遂用猖蹶〕遂,就。用,因。猖蹶,失敗,傾覆。
(24)〔已〕通“以”。
(25)〔勝〕盡,全。
(26)〔曹操比于袁紹〕曹操,字孟德,譙縣(今安徽毫縣)人。袁紹,字本初,汝南(今河南汝南)人,東漢末任渤海太守,兵力雄厚。曹操在討董卓時任驍騎校尉,聲望和實力都不及袁紹,但他善于利用政治時機,又善于運用戰略戰術,終于擊潰了袁紹。
(27)〔孫權〕字仲謀。父孫堅,在漢末任長沙太守。兄孫策,繼承父業,據有長江中下游兩岸及江浙地區,至孫權執政,已達鼎盛時期。
(28)〔國險而民附〕國險,地勢險要。民附,百姓歸附。附,歸順,擁護。
(29)〔漢沔(miǎn)〕漢,指漢水。沔,指沔水,在今陜西南部與漢水合流。漢、沔都在荊州以北。
(30)〔南海〕今兩廣一帶。
(31)〔吳會(kuài)〕指吳郡和會稽郡,今江蘇、浙江一帶。
(32)〔巴蜀〕指今四川和重慶。
(33)〔用武之國〕用兵之地,大家爭奪的重要地方。
(34)〔其主〕指荊州牧劉表。
(35)〔殆(dài)〕大概,差不多。
(36)〔資〕助。
(37)〔益州〕今四川及云南東部和陜西南部等地。
(38)〔天府〕天然倉庫。
(39)〔劉璋暗弱〕劉璋,當時的益州牧。暗弱,昏庸無能。
(40)〔張魯在北〕張魯,字公祺。當時據守益州北部的漢中郡。
(41)〔殷〕富足。
(42)〔存恤(xù)〕]存問愛護。
(43)〔帝室之胄(zhòu)〕皇室的后代。劉備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胄,后代。
(44)〔信義著于四海〕信用和道義全國人都知道。信,忠實。義,仁義。著于四海,聞名于天下。
(45)〔總攬〕廣泛招致。
(46)〔巖阻〕險要的地方。
(47)〔將(jiàng)〕率領。
(48)〔宛、洛〕宛,指今河南南陽。洛,指今河南洛陽。
(49)〔身〕親身。
(50)〔秦川〕指今陜西、甘肅一帶地區。
(51)〔簞(dān)食〕簞,竹籃。食,名詞,指食物。
【譯文】諸葛亮親自耕種田地,喜歡歌詠《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可當時的人并不這么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和潁川的徐庶與諸葛亮很友好,說確實是這樣。
當時劉備在新野屯兵。徐庶去拜見劉備,劉備很器重他,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這個人,是臥龍啊,將軍愿意見他嗎?”劉備回答說:“您和他一起來。”徐庶說:“這個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見,不能委屈他來見您。將軍最好屈尊一下拜訪他。”
于是劉備就往諸葛亮那兒去,去了三次才見到。劉備隨即屏退跟隨的人,對他說:“漢朝天下已臨崩潰的邊緣,奸臣專權,皇帝遭難。我沒有估量自己的德行和力量,想在天下伸張大義;但自己的智謀淺短,能力有限,終于因此失敗,造成今天這種局面。但還不想罷休。您說怎么辦才好呢?”
諸葛亮回答道:“自從董卓獨攬大權以來,各地英雄都紛紛起兵,占據幾個州郡的豪杰數不勝數。曹操與袁紹相比,名聲又低,兵員又少。可是曹操終于能夠戰勝袁紹,轉弱為強,原因不僅在于時機有利,也是由于人的策劃得當。現在曹操已經統帥著百萬軍隊,挾制著皇帝,來向諸侯發號施令,在這種情況下,實在不能和他正面較量。孫權統治著江東地區,已經經歷了三代,地形又險要,人民又愿意歸附他,德才兼備的人愿意為他效力,在這種條件下,只可以把他作為援助力量來加以聯合,不可以謀取他。荊州的位置很重要,北邊以漢水、沔水為屏障,往南則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取得,東邊可以連通吳郡和會稽郡,西邊直通巴蜀和蜀郡,這確實是戰略要地,可是那里的統治者卻不能把它守住,這大概是老天用來資助您的地方。您是否有心占領它呢?益州地形險要,有廣闊的肥田沃土,真是天府之國,漢高祖正是以此為基礎而建立了漢王朝。可是益州的地方長官劉璋卻昏庸無能,張魯又在他的北方,雖然益州人民富足、府庫充實,但劉璋卻不能愛護人民。那里聰明而有才干的人都盼望得到一個賢明的君主。您既然是漢朝皇族的后代,天下人又都了解您是很守信義的。您廣泛地羅致英雄人物,又如饑似渴地訪求賢人,如果能夠占據荊、益兩州,確保那里的險要關口,與西邊各少數民族和好,對南方少數民族進行安撫,對外聯合孫權,對內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局勢發生大的變化,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直插中原的南陽和洛陽,您親自指揮益州的軍隊從秦川出擊,老百姓誰不籃里裝著干糧、壺里裝著美酒來熱烈歡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這樣,那么稱霸的事業就可以成功,漢王朝就可以復興了。”劉備說:“好!”從此和諸葛亮的情誼一天比一天深厚。
關羽、張飛等人很不高興。劉備解釋說:“我有了孔明,就像魚有了水一樣。希望大家不要再有閑言碎語!”關羽、張飛才作罷了。
上一篇:《漢樂府·陌上桑》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下一篇:《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