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11)。
【注釋】選自《東坡全集》。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謚文忠,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唐宋八大家之一。
〔解〕解開。
〔念〕想到。
〔張懷民〕名夢得,字懷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是蘇軾的朋友。元豐六年被貶到黃州,寄住在承天寺。
〔寢〕睡。
〔相與〕一起,共同。
〔步于中庭〕在庭院中散步。步,散步。中庭,庭院。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xìng)〕藻和荇都是水生植物。
〔閑人〕清閑的人。文中指不追求名利、享受閑情逸致的人。
(11)〔耳〕罷了。
【譯文】宋神宗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我解開衣服正打算睡覺,皎潔的月光灑入房內,(有了月下行樂的想法),于是便起床出門。想到沒有可以與我共同交談游玩的朋友,就前往承天寺尋找好友張懷民。剛好他也還沒入睡,我們二人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下,庭院就像積水一樣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錯縱橫,原來是竹子、柏樹的影子。哪個夜晚沒有月亮?哪個地方沒有竹子與柏樹?只是那些地方少了像我們倆這樣的清閑人罷了。
上一篇:《唐·李白·蜀道難》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下一篇:《論語》·論修身》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