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衛靈公》)
原壤夷俟(11)。子曰:“幼而不孫(12)弟(13),長而無述(14)焉,老而不死,是為賊(15)。”以杖叩其脛。(《憲問》)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憲問》)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靈公》)
宰予(16)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17)也。于予與何誅(18)?”子曰(19):“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公冶長》)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衛靈公》)
司馬牛問君子(20)。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顏淵》)
子曰:“參(21)乎! 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22)。”子出,門人(23)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24)恕(25)而已矣。”(《里仁》)
子貢問曰:“有一言(26)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子曰:“巧言、令色、足(27)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28)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公冶長》)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大車(29)無(30),小車(31)無(32),其何以行之哉?”(《為政》)
或曰:“以德(33)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34)報怨,以德報德。”(《憲問》)
子曰:“質(35)勝文(36)則野(37),文勝質則史(38)。文質彬彬(39),然后君子。”(《雍也》)
子曰:“君子泰(40)而不驕(41),小人驕而不泰。”(《子路》)
子曰:“君子坦蕩蕩(42),小人長戚戚。”(《述而》)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43),不可棄也。”(《子路》)
子夏(44)曰:“君子(45)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子張》)
【注釋】立:有自立、成立等意思,引申為說話做事有獨立見解,能立足于社會。
知天命:對社會變化和人生道路的應變能力很強。
耳順:聽人談話能明辨是非,能聽逆耳之言。
興:起來。
慍:含怒,怨恨。
窮:困窘,走投無路。
固:堅持,堅守。
濫:過度,沒有限制,這里是胡作非為的意思。
原壤:人名,孔子的一個朋友。
夷:伸開兩腿坐著。這是一種不禮貌的姿勢。
(11)俟:等待(孔子)。
(12)孫(xùn):通“遜”,順從長輩。
(13)弟(tì):通“悌”,尊敬兄長。
(14)無述:無可稱道,指無所作為。
(15)賊:殘害。這里指殘害道德的人。
(16)宰予(yú):孔子的學生,字子我。
(17)杇(wū):通“圬”,指泥工抹墻的工具,這里作動詞用,指把墻面抹平。
(18)于予與(yú)何誅:對于宰予這樣的人,還有什么好責備的呢?與,同“歟”,語氣詞。誅,責備。
(19)子曰:以下是孔子在另一時候說的話。
(20)司馬牛問君子:司馬牛問孔子如何可以成為一個君子。司馬牛,孔子的學生。
(21)參(shēn):曾參。孔子的學生。
(22)唯:是。表示贊同的用語。
(23)門人:學生。這里指孔子的學生。
(24)忠:指盡心竭力。
(25)恕:指推己及人。
(26)一言:一個字。
(27)足:過分,過度。
(28)匿怨:內心藏著怨恨。
(29)大車:牛車。
(30)(ní):大車上車轅前端與駕牛橫木銜接處的銷釘。
(31)小車:馬車。
(32)(yuè):小車上車轅前端與駕馬橫木銜接處的銷釘。
(33)德:恩惠。
(34)直:公正無私。
(35)質:樸實。與“文”相對。
(36)文:文采。指對儀容舉止進行雕琢修飾。
(37)野:缺乏文采,鄙陋。
(38)史:虛浮。
(39)彬彬:質與文搭配適當,既樸實又有文采。
(40)泰:平和,安適。
(41)驕:自高自大,盛氣凌人。
(42)坦蕩蕩:平直,寬廣。蕩蕩,寬廣的樣子。
(43)夷狄:我國古代對少數民族的稱呼。
(44)子夏:孔子的學生。
(45)君子:這里指孔子。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時能自立于世,四十歲時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時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并能分辨真假,到了七十歲時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會超出規矩。”(《為政》)
孔子說:“早上明白知曉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里仁》)
孔子說:“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時節,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凋謝的。”(《子罕》)
孔子在陳國斷絕了糧食,跟隨的弟子們餓壞了,不能起身行走。子路很不高興地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有困厄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困厄時尚能安守,小人困厄了就不約束自己而胡作非為了。”(《衛靈公》)
原壤左右伸腿叉開兩只腳坐在地上等孔子。孔子說:“你年幼時不講孝悌,長大了沒有作為,老了還不死,簡直是個害人的賊。”說著就用手杖敲了敲原壤的小腿讓他把腿收回去。(《憲問》)
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知道自己,只擔心自己無能。”(《憲問》)
孔子說:“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別人。”(《衛靈公》)
宰予大白天睡覺。孔子說:“腐朽的木頭不堪雕刻,穢土的墻壁不堪粉刷!對于宰予這樣的人,還有什么好責備的呢?”孔子又說:“開始時,我對于人,是聽了他的話便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對于人,是聽了他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宰予這個人使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公冶長》)
孔子說:“有過錯而不改,這才真叫做過錯呢。”(《衛靈公》)
司馬牛問如何可以成為一個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畏懼。”司馬牛說:“不憂愁不畏懼,就稱為君子了嗎?”孔子說:“自己反省檢查,問心無愧,那還憂愁什么畏懼什么?”(《顏淵》)
孔子說:“曾參啊!我所主張的道是由一個根本的宗旨而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的。”孔子走出去以后,別的弟子問曾參:“老師的話是什么意思?”曾子說:“老師所主張的道,不過是忠恕罷了。”(《里仁》)
子貢問道:“有一個字而可以終身奉行的嗎?”孔子說:“那就是‘恕’吧!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給別人。”(《衛靈公》)
孔子說:“花言巧語,假裝出一副好看的臉色,表現出過分的恭敬,對這種人,左丘明以為可恥,我孔丘也以為可恥。把怨恨隱藏在心里,表面上卻假裝出一副與人友善要好的樣子,對這種人,左丘明以為可恥,我孔丘也以為可恥。”(《公冶長》)
孔子說:“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么可以呢。就好比大車上沒有,小車上沒有,它靠什么行走呢?”(《為政》)
有人說:“用恩德來報答仇怨,如何呢?”孔子說:“那么用什么來報答恩德呢?應該以公平無私來對待仇怨,用恩德來報答恩德。”(《憲問》)
孔子說:“內在的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未免粗野;外在的文采勝過內在的質樸,就未免浮夸虛偽。只有把文采與質樸配合恰當,然后才能成為君子。”(《雍也》)
孔子說:“君子安舒坦然而不驕傲放肆,小人驕傲放肆而不安舒坦然。”(《子路》)
孔子說:“君子心胸平坦寬廣,小人總是憂愁。”(《述而》)
樊遲問怎樣是仁。孔子說:“在家能恭敬規矩,辦事能認真謹慎,對人能忠實誠懇。即使到了夷狄之地,這三種德行也是不可放棄的。”(《子路》)
子夏說:“君子的態度讓你感到有三種變化:遠看外表莊嚴可畏,接近他溫和可親,聽他說的話嚴正精確。”(《子張》)
上一篇:《宋·蘇軾·記承天寺夜游》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下一篇:《孟子》·論民本》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