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鑒賞·五藏山經·中山經·中山十一經》鑒賞
中次一十一山經荊山①之首,曰翼望之山②。湍水出焉,東流注于淯③。貺水④出焉,東南流注于漢,其中多蛟⑤。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漆梓。其陽多赤金,其陰多珉。
又東北一百五十里,曰朝歌之山⑥。潕水⑦出焉,東南流注于滎⑧,其中多人魚。其上多梓楠,其獸多羚麋。有草焉,名曰莽草⑨,可以毒魚。
又東南二百里,曰帝囷之山。其陽多㻬琈之玉,其陰多鐵。帝囷之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多鳴蛇。
又東南五十里,曰視山,其上多韭。有井焉,名曰天井,夏有水,冬竭。其上多桑,多美堊、金玉。
又東南二百里,曰前山。其木多櫧⑩,多柏。其陽多金,其陰多赭。
又東南三百里,曰豐山。有獸焉,其狀如猿,赤目、赤喙、黃身,名曰雍和⑪,見則國有大恐。神耕父⑫處之,常游清泠之淵,出入有光,見則其國為敗。有九鐘焉,是知霜鳴⑬。其上多金,其下多榖柞杻橿。
又東北八百里,曰兔床之山。其陽多鐵,其木多藷藇。其草多雞谷⑭,其本如雞卵,其味酸甘,食者利于人。
又東六十里,曰皮山。多堊,多赭,其木多松柏。
又東六十里,曰瑤碧之山。其木多梓楠,其陰多青雘,其陽多白金。有鳥焉,其狀如雉,恒食蜚,名曰鴆⑮。
又東四十里,曰支離之山。淯⑯水出焉,南流注于漢。有鳥焉,其名曰嬰勺⑰,其狀如鵲,赤目、赤喙、白身,其尾若勺,其鳴自呼。多㸲牛,多羬羊。
又東北五十里,曰祑⑱之山,其上多松柏機柏⑲。
又西北一百里,曰堇理之山。其上多松柏,多美梓。其陰多丹雘,多金,其獸多豹虎。有鳥焉,其狀如鵲,青身白喙,白目白尾,名曰青耕⑳,可以御疫,其鳴自叫。
〔注釋〕①荊山:此處荊山亦見于中山八經。②翼望之山:此處翼望山亦見于西山四經。③淯(yù):經文誤作為“濟”。古水名,亦作育水,即今日河南省白河,發源于伏牛山,向南經南陽盆地流入漢水。其源頭有二,其一發源于伏牛山玉皇頂(海拔2212米)北麓,其二發源于伏牛山余脈外方山主峰石人山(海拔2153米)西麓。④貺(kuàng)水:貺,賜予。⑤蛟:泛指體型長的水生動物。在民間傳說中,蛟是無角的母龍,能夠發洪水,此外蛟亦指鱷類動物。郭璞注謂:“(蛟)似蛇而四腳,小頭細頸,(頸)有白癭,大者十數圍,卵如一二石甕,能吞人。”按照郭璞的描述,蛟頗似恐龍。 ⑥朝歌之山:此處朝歌之山亦見于中山五經。⑦潕水:此處潕水即今日舞河,出方城縣,經舞陽縣流入汝水。⑧滎:音形(xíng)。⑨莽草:又作“芒草”,亦見于中山二經葌山。在《山海經》里,同音字經常互換,這也是中國古籍常見的現象。⑩櫧(zhū):櫧樹的果實如橡子,可食,木材可作屋柱,耐腐。⑪雍和:樣子像金絲猴。⑫神耕父:豐山居民供奉的人神,其身份另有所指,詳見本章鑒賞有關內容。清泠之淵,郭璞注謂:“清泠水在西鄂縣山上,神來時水赤有光耀,今有屋祠之。”⑬是知霜鳴:每逢下霜時,九鐘就會自動發聲。⑭雞谷:雞谷的營養豐富,對人有滋補作用;從其狀如雞卵、味道酸甘來看,頗似獼猴桃。⑮鴆:此處鴆鳥是一種吃害蟲的益鳥,與中山八經女幾山的鴆同名而異類。蜚指稻田的害蟲,以及臭蟲、蟑螂(蜚蠊)之類。 ⑯淯:經文誤作為濟。⑰嬰勺:鵲類,或謂勺雞。⑱祑(zhìdiāo):祑,祭禮有次序。⑲機柏:袁珂注謂:“經文機柏,宋本作機桓,王念孫、郝懿行亦并校作機桓,云即無患子,可以浣衣去垢。”⑳青耕:此處青耕鳥疑是巫師在進行對抗瘟疫的巫術活動時的化裝,其形貌模擬的是鵲類。在古代瘟疫是對人類生存的最大威脅之一,因此有關的巫術活動也特別多。
又東南三十里,曰依轱之山①。其上多杻橿,多苴②。有獸焉,其狀如犬,虎爪有甲,其名曰獜③,善駚④,食者不風⑤。
又東南三十五里,曰即谷之山。多美玉,多玄豹⑥,多閭麈,多羚㚟。其陽多珉,其陰多青雘。
又東南四十里,曰雞山⑦。其上多美梓,多桑,其草多韭。
又東南五十里,曰高前之山。其上有水焉,甚寒而清,帝臺之漿⑧也,飲之者不心痛。其上有金,其下有赭。
又東南三十里,曰游戲之山。多杻橿構,多玉,多封石。
又東南三十五里,曰從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竹。從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其中多三足鱉⑨,枝尾,食之無蠱疫。
又東南三十里,曰嬰䃌之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梓櫄。
又東南三十里,曰畢山。帝苑之水出焉,東北流注于視。其中多水玉,多蛟。其上多㻬琈之玉。
又東南二十里,曰樂馬之山。有獸焉,其狀如彙⑩,赤如丹火,其名曰⑪,見則其國大疫。
又東南二十五里,曰葴⑫山。視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汝水⑬。其中多人魚,多蛟,多頡⑭。
又東四十里,曰嬰山。其下多青雘,其上多金玉。
又東三十里,曰虎首之山,多苴椆⑮椐。
又東二十里,曰嬰侯之山。其上多封石,其下多赤錫。
又東五十里,曰大孰之山。殺水出焉,東北流注于視水,其中多白堊。
又東四十里,曰卑山。其上多桃李苴梓,多累⑯。
又東三十里,曰倚帝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獸焉,狀如鼣鼠⑰,白耳白喙,名曰狙如⑱,見則其國有大兵。
又東三十里,曰鯢山。鯢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其中多美堊。其上多金,其下多青雘。
又東三十里,曰雅山。澧水⑲出焉,東流注于視水,其中多大魚。其上多美桑,其下多苴,多赤金。
又東五十五里,曰宣山。淪水出焉,東南流注于視水,其中多蛟。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其葉大尺余,赤理黃華青柎,名曰帝女之桑⑳。
〔注釋〕①依轱之山:轱音枯(kū),車;又音孤(gū),車輪。②苴:郝懿行注謂,此處“苴”疑即“柤”之假借字。③獜(lín):疑即古代傳說麒麟之原型動物。傳說中的麒麟是吉祥的象征,它的樣子像鹿,獨角,全身鱗甲,尾像牛,常用來比喻杰出的人才,麟與鳳龜龍并稱四靈。或謂獜是穿山甲。④駚(yǎngfèn):疑是當地土語,意為跳躍善撲。⑤食者不風:郭璞注謂:“不畏天風。”汪紱注謂:“或云無風疾也。”風在漢字符號體系里是一個信息承載量非常高的字,除了指空氣流動本身之外,還泛指與空氣流動有關的事物,并引申到社會風氣、風俗、作風、風度、教化以及民歌、修辭等諸多方面。中醫稱風、寒、暑、濕、燥、火為致病六淫。⑥玄豹:黑豹。⑦雞山:雞山之得名當與其山形似雞有關,按其方位當即今日大別山主峰雞公山,又稱雞頭山或雞翅山。⑧帝臺之漿:這是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飲料之一。⑨三足鱉:三足鱉名能,古史相傳,鯀死后化為黃能,表明鯀以三足鱉為圖騰。⑩彙:音匯(huì),又音猬(wèi),通猬。⑪(lì):紅毛鼠類,實際上是在瘟疫流行時人們進行巫術活動中巫師的扮相或疫情的標志。⑫葴(zhēn):指酸漿(寒漿),又指馬藍。⑬汝水:今日北汝水發源于伏牛山北麓,南汝水發源于駐馬店市西部的伏牛山余脈東麓,它們都是淮河的重要支流(按長度,淮河正源應當是北汝河)。⑭頡:郭璞注:“如青狗。”⑮椆:椆音凋(diāo)。⑯累:郭璞注謂:“今虎豆貍豆之屬。”⑰鼣(fèi)鼠:一種叫聲如狗吠的鼠類。⑱狙(jǔ)如:狙如是一種由巫師裝扮或制作的用于預報戰爭的怪獸。⑲澧水:發源于伏牛山余脈東麓,流經今河南省魯山縣與方城縣之間,當年楚國依伏牛山及其余脈修建的長城稱為方城。此外,今湖南省西北部也有澧水,屬于洞庭湖水系。⑳帝女之桑:帝女桑是一棵品質優良的桑樹,也是一棵神圣的桑樹,在祭祀桑樹之神和蠶神的巫術儀式中,古人曾經以少女為犧牲(活祭或模擬)。
又東四十五里,曰衡山。其上多青雘,多桑,其鳥多鴝鵒。
又東四十里,曰豐山①。其上多封石,其木多桑,多羊桃②,狀如桃而方莖,可以為皮張。
又東七十里,曰嫗山。其上多美玉,其下多金,其草多雞谷。
又東三十里,曰鮮山。其木多楢杻苴,其草多門冬。其陽多金,其陰多鐵。有獸焉,其狀如膜犬③,赤喙、赤目、白尾,見則其邑有火,名曰即④。
又東三十里,曰章山。其陽多金,其陰多美石。皋水出焉,東流注于澧水,其中多脃石⑤。
又東二十五里,曰大支之山⑥。其陽多金,其木多榖柞,無草⑦。
又東五十里,曰區吳之山⑧,其木多苴。
又東五十里,曰聲匈之山。其木多榖,多玉,上多封石。
又東五十里,曰大騩之山。其陽多赤金,其陰多砥石。
又東十里,曰踵臼之山,無草木。
又東北七十里,曰歷石之山。其木多荊杞,其陽多黃金,其陰多砥石。有獸焉,其狀如貍,而白首虎爪,名曰梁渠⑨,見則其國有大兵。
又東南一百里,曰求山。求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中有美赭。其木多苴,多䉋。其陽多金,其陰多鐵。
又東二百里,曰丑陽之山,其上多椆椐。有鳥焉,其狀如烏而赤足,名曰䳅鵌⑩,可以御火。
又東三百里,曰奧山。其上多柏杻橿,其陽多㻬琈之玉。奧水出焉,東流注于視水。
又東三十五里,曰服山。其木多苴,其上多封石,其下多赤錫。
又東百十里,曰杳山。其上多嘉榮草,多金玉。
又東三百五十里,曰山⑪。其木多楢檀杻,其草多香⑫。有獸焉,其狀如彘,黃身、白頭、白尾,名曰聞獜⑬,見則天下大風。
凡荊山之首,自翼望之山至于山,凡四十八山,三千七百三十二里。其神狀皆彘身人首。其祠:毛用一雄雞祈,瘞用一圭,糈用五種之精。禾山,帝也,其祠:太牢之具,羞瘞,倒毛⑭;用一璧,牛無常⑮。堵山、玉山⑯,冢也,皆倒祠⑰,羞毛少牢,嬰毛吉玉。
〔注釋〕①豐山:此處豐山與第6節中的豐山同名。②羊桃:又稱鬼桃,具有治療皮膚腫脹的藥效,它可能就是今日所說的楊桃。③膜犬:經文犬誤作大,郝懿行注謂:“膜犬者,即西膜之犬,今其犬高大濃毛,猛悍多力也。”④(yī)即:或謂小熊貓。⑤脃石:一種軟薄易碎的石材。⑥大支之山:大支山的名稱與今之大別山的意思完全相同。⑦無草:經文誤作無草木。⑧區吳之山:南山二經亦有區吳之山。⑨梁渠:梁渠是一種預警戰爭的怪獸,其原型是白首狐貍或白頭猞猁。 ⑩䳅鵌(zhítú):一種能夠預報火災的鳥。⑪(shú)山:,鳥的短羽;又指驅使象車前行的旗狀物(殳)。事實上,字的字形原義就是指風或空氣,由于空氣看不見,只能借助鳥的飛翔來表現它。據此可知,山是位于大別山山脈上的一處風口。⑫其草多香:泛指多種香草。⑬聞獜(líng):聞獜是當地居民供奉的風神,其造型是一種白頭白尾黃毛的豬。⑭倒毛:郭璞注謂:“薦羞反倒牲埋之也。”“倒”與“搗”同音,經文的“倒”乃是“搗”的假借字,所謂“倒毛”、“倒祠”均指搗毀祭品并埋入地下的祭祀禮儀,這種祭祀禮儀的典型案例就是四川省廣漢三星堆的“祭祀坑”,那里幾乎所有被埋入的祭品都被先行搗毀。⑮牛無常:汪紱注:“不必犧牷具也。”⑯堵山、玉山:現存版本中山十一經里沒有堵山、玉山,堵(楮)山見于中山十經,玉山見于中山八經、中山九經等。⑰倒祠:亦謂倒毛也。
【鑒賞】中山十一經即中部山區第11條山脈的考察記錄,共記述有48座山,14條河流,13處地望,64處礦物,77處植物,33處動物,當地居民供奉彘身人面圖騰神。
本章第6節中,豐山的神奇動物雍和,它的名字有吉祥安寧之意,經文卻稱“見則國有大恐”;神耕父的名字有辛勤務實之意,經文卻稱“見則其國為敗”;而且經文還記有“有九鐘焉,是知霜鳴”,這里的“九鐘”應該是屬于帝王專用的重要禮器。凡此種種,都不能不令人深思。值得注意的是,公元前516年秋冬降霜之際,晉國出兵支持王子丐(周敬王)復位,王子朝見大勢已去,遂攜周室典籍以及王室青銅禮器奔楚,并定居在南陽西鄂,隨行的原周王室圖書館的學者(包括館長老聃)及其后裔曾在當地進行過圖書整理和抄錄活動,其中就包括《山海經》的編輯成書,此處文字可能在影射上述事件。
第16節高前山位于今日的大別山,高前山的帝臺之漿是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飲料之一,在“帝臺觴百神”時所飲用,表明它很可能是一種具有防暑保健功效的人造飲料,或許就是最早的茶水。中山七經、中山十一經多次記述帝臺事跡,袁珂先生注謂:“則帝臺者,蓋治理一方之小天帝,猶人間徐偃王之類是也。《晉書·束皙傳》云:‘《穆天子傳》五篇,言周穆王游行四海,見帝臺、西王母。’今本《穆傳》已無帝臺事,蓋闕佚也。”
從《山海經》對帝臺的記載和《晉書》將帝臺與西王母并列來看,表明帝臺王國在中原地區曾經創造出發達的文明與文化,并在中國先夏時期曾經顯赫一時。或許,有一天我們能夠在中原某處發現帝臺王國的遺址,它的出土將與三星堆文化一樣再次震驚世界。
進一步說,“帝臺”只見于《山海經》,而鮮見于其他古籍。從“帝臺”活動范圍和時間段來看,帝臺很有可能是帝禹在《五藏山經》里的另一種稱呼,正如帝舜在《大荒四經》里被稱為帝俊一樣(或許這樣做有點類似后世的避諱)。再進一步說,在古史記載中,也只有在帝禹時代曾經大規模建造眾帝之臺,因此將其稱為帝臺乃是名副其實、順理成章的;而且《五藏山經·中山經》記述的帝臺事跡,諸如帝臺觴百神、帝臺之石(棋)禱百神、帝臺之漿,也符合帝禹的身份。
如其不謬,這也就同時解決了《五藏山經》的一個大謎團:《五藏山經》既然是帝禹時代的國土資源考察報告,那么里面就應該也有帝禹活動的記錄,然而經文字面上卻沒有這樣的記述;但是,如果帝臺實際上就是帝禹的另一種稱呼,那么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不復存在了。與此同時,第20節畢山發源的帝苑水之名稱“帝苑”,當指某位帝的花園;由于中山七經和中山十一經頻頻出現帝臺,因此這里的帝苑很可能是指帝臺在畢山營造的花園別墅,非常類似黃帝在槐江山建造的平圃。此外,第28節的倚帝山之名,或亦有所指。
第31節中,宣山的帝女之桑,是中國人在先夏時期進行桑蠶活動的重要文字記錄。《廣異記》稱:“南方赤帝女學道得仙,居南陽愕山桑樹上。正月一日銜柴作巢,至十五日成。或作白鵲,或女人。赤帝見之悲慟,誘之不得,以火焚之,女即升天。因名帝女桑。今人至十五日焚鵲巢作灰汁,浴蠶子招絲,象此也。”袁珂認為此處帝女即赤帝之女,宣山即愕山,在今河南省泌陽縣境內。其實,剝掉上述傳說的神話外衣,其真實的信息是有關養蠶的活動,帝女桑是一棵品質優良的桑樹,也是一棵神圣的桑樹,在祭祀桑樹之神和蠶神的巫術儀式中,古人曾經以少女為犧牲(活祭或模擬)。
在古史以及神話傳說里,通常認為赤帝即神農炎帝,《列仙傳》:“赤松子者,神農時雨師也,服水玉以教神農,能入火自燒。往往至昆侖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隨風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不過,在《中山經》里并沒有明確提及炎帝,卻多次提到帝臺;因此這里的帝女,也可能指帝臺之女,因為養蠶及其類似的祭祀活動并不是炎帝族的專利。
第42節的歷石之山,其名稱或許與歷法活動有關。在我國的古史傳說中,雖然沒有明確見到“石頭歷法”的說法,但是《大荒四經》卻記有用石頭建造的“日月出入”之門,與英國古代巨石陣的天文活動類似。
第43節中丑陽山的䳅鵌鳥,樣子像紅足烏鴉,當地人用它作為火災的報警標志。從公元前6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的先夏時期大量建筑遺跡和聚落遺址可知,我國自古以來,絕大多數建筑都屬于土木結構,而古人又習慣在居室內燒火做飯和取暖,因此極易發生火災,這就需要建立一套火災報警和救火的快速反應機制。與此同時,如何預防煤氣中毒,同樣是古人必須解決的問題,盡管古人不知道什么是煤氣。為此,古人可能會在居室內養一種對煤氣特別敏感的鳥,并根據鳥的反應來及時采取通風措施,或許這就是“可以御火”所要傳達的信息吧。
值得注意的是24節中的虎首山,從其名稱看應與《中山十經》第2節的虎尾山連麓,據此可推知《中山十經》諸山與《中山十一經》諸山有著地理方位關聯。有趣的是,今日河南省桐柏縣、唐河縣之間,亦即桐柏山西端,仍然有一處虎山游覽區,或可表明《中山十一經》的虎首向東,《中山十經》的虎尾在西。
《中山十一經》是《五藏山經》26條山脈里記述山數最多的一條山脈,其地望大體在今日的伏牛山及其余脈、桐柏山、大別山一帶;其南麓發源的水系流入漢水和長江,其東麓和北麓發源的所有河流均屬于淮河水系(淮河發源于桐柏山主峰海拔1140米的太白頂)。奇怪的是,《中山十一經》(包括全部《五藏山經》)并沒有提及淮河,而是多次提到視水。一種可能是,當時淮河用的是其他名稱,或者有關內容缺佚;另一種可能是,當時淮河流域沼澤甚多,淮河尚未形成穩定河道。
《太平廣記》467卷“李湯”條,稱唐代李公佐等人游洞庭、登包山,從石穴中得古本《岳瀆經》第八卷,內容記述大禹治水三至桐柏山,均遇驚風迅雷,功不能興,禹怒,囚禁當地鴻蒙氏、商章氏、兜盧氏、犁瀆氏的君長,方知乃淮渦水神無支祁作怪,禹派出的多員戰將均不敵無支祁,最后才由庚辰將其制服,從此淮河安流入海。所謂“岳瀆”,可指五岳四瀆,亦可泛指所有山川,因此《岳瀆經》的性質類似《山海經》,可惜失傳了。此外《隋書·經籍志》記有《周地圖記》109卷,亦失傳了。在傳說中無支祁貌若猿猴,神通廣大,即《西游記》孫悟空的原型之一(另一為印度神猴哈努曼),而元代文學家吳昌齡《西游記》雜劇則稱無支祁是孫悟空的姐妹。
上一篇:《山海經鑒賞·五藏山經·中山經·中山八經》鑒賞
下一篇:《山海經鑒賞·五藏山經·中山經·中山十二經》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