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鄭燮·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①》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清·鄭燮
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無多,往來應接不暇,如看場中美色,一眼即過,與我何與也。千古過目成誦,孰有如孔子者乎?讀《易》至韋編三絕,不知翻閱過幾千百遍來,微言精義,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窮(11)。雖生知安行(12)之圣,不廢困勉下學(13)之功也。東坡讀書不用兩遍,然其在翰林(14)讀《阿房宮賦》至四鼓(15),老吏史苦之,坡灑然(16)不倦。豈以一過即記,遂了(17)其事乎!惟虞世南、張睢陽、張方平,平生書不再讀(18),迄(19)無佳文。
且過輒(20)成誦,又有無所不誦之陋(21)。即如《史記》百三十篇中,以《項羽本紀》為最,而《項羽本紀》中,又以巨鹿之戰(22)、鴻門之宴(23)、垓下之會(24)為最。反覆誦觀,可欣可泣,在此數段耳。若一部《史記》,篇篇都讀,字字都記,豈非沒分曉(25)的鈍漢(26)!更有小說家言,各種傳奇惡曲,及打油詩詞,亦復寓目(27)不忘,如破爛廚柜,臭油壞醬悉(28)貯其中,其齷齪(29)亦耐不得(30)!
【注釋】選自《板橋家書》。鄭燮(xiè)(1693年—1765年),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清朝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擅長畫竹,他的詩、書、畫被譽為“三絕”。濰(wéi)縣,今山東濰坊,鄭燮曾在濰縣當過縣令。
〔能〕才能。
〔不濟事〕不能成事,不中用。
〔了了(liǎoliǎo)〕明白,清楚。
〔方寸〕心緒,心思。
〔與(yù)〕相關。
〔韋編三絕〕相傳孔子為讀《易》,多次翻斷竹簡的牛皮帶子,比喻讀書勤奮。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多次。絕,斷。
〔微言精義〕精深的語言,深奧的道理。
〔出〕明白。
〔往〕往前,文中指研究得深。
(11)〔窮〕盡頭。
(12)〔生知安行〕生知,不用學習就懂得道理。安行,遵從本人的意愿,從容不迫地實行。
(13)〔困勉下學〕勤奮刻苦地學習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識。
(14)〔翰林〕指翰林院,古代官府機構的名稱,在宋代翰林院任職的官員的職責是為皇帝擬寫詔令制度。
(15)〔四鼓〕古人將夜晚分五個階段,用敲鼓打更來報時,敲一聲鼓為一更,敲兩聲鼓為二更,依次類推。四鼓,即敲四聲鼓,為四更,指凌晨1點至3點。
(16)〔灑然〕暢快的樣子。
(17)〔了(liǎo)〕結束。
(18)〔書不再讀〕讀過的書不看第二遍。
(19)〔迄(qì)〕最終。
(20)〔輒(zhé)〕就,立刻。
(21)〔陋〕陋習,缺點。
(22)〔巨鹿之戰〕指秦朝末年,項羽率兵在巨鹿地區打敗秦朝軍隊的戰役。巨鹿,今河北平鄉。
(23)〔鴻門之宴〕指項羽在鴻門宴請劉邦,其間項羽屬下一直想在宴會上刺殺劉邦,但都被項羽阻止,最終刺殺劉邦計劃沒有成功。鴻門,今陜西西安東北。
(24)〔垓(gāi)下之會〕指楚漢相爭時,項羽在垓下地區被劉邦圍困,最終被擊潰的一場戰役。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沱河北岸。
(25)〔分曉〕辨別,清楚。
(26)〔鈍漢〕愚蠢的人。
(27)〔寓目〕過目,觀看。
(28)〔悉〕全,都。
(29)〔齷齪(wòchuò)〕不干凈,這里指品味低俗。
(30)〔耐不得〕不能忍受。
【譯文】讀書把看一遍就能記住當成一種才能,這是最不能成事的。
眼里看明白了,內心匆匆而過,能保留下來的不多,來來往往應付不過來,就像看歌舞場中的美女,看一眼就過去,和我有什么相關呢?從古至今看一眼就能記住的,有誰趕得上孔子的呢?孔子讀《周易》,翻來覆去地看,連穿竹簡的牛皮帶子都斷了,不知都翻閱過了多少遍,《周易》中微妙的語言,深刻的道理,讓孔子越探究越明白,越研究越深入,越深入就越不知道它的盡頭。孔子雖然是不用學習就能明白道理、能夠遵從自己的意愿、從容實行的圣人,但是他仍然不停止下苦功夫學習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識。蘇東坡讀書不需要讀第二遍,但他在翰林院讀《阿房宮賦》卻讀到了凌晨兩三點,掌管翰林院的老官員以為他很苦,東坡卻暢快不知疲倦。怎么能因為看一遍能記住就結束學習呢!只有虞世南、張睢(suī)陽、張方平等人,讀過的書一生都不看第二遍,因此最終也沒能寫出好文章。
況且看過就能記誦的,還有什么都記誦的缺點,例如《史記》一百三十篇中,《項羽本紀》寫得最好,而《項羽本紀》中,巨鹿之戰、鴻門之宴、垓下之會又寫得最好。反復誦讀,讓人欣喜悲泣的就這幾段罷了。如果一部《史記》,每一篇都讀,每一字都記,那不是一個不懂得讀書方法的蠢人嗎?還有一些小說家的文章,各種低俗的戲曲戲劇和打油詩,如果也都過目不忘,這樣的人就像一個破爛的櫥柜,臭油壞醬都貯藏在里面,他的低俗品味也讓人不能忍受。
上一篇:《韓非子·五蠹(節選)》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下一篇:《唐·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