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選集。十四卷。清沈德潛編選。沈德潛(1673—1769),字確士,號歸愚。長洲(江蘇今吳縣)人。乾隆四年(1739)進士。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深受乾隆帝賞識,多次受到嘉獎。后辭官歸里。受業于葉燮,論詩主格調說。著有《歸愚文鈔》,編有《唐詩別裁集》、《明詩別裁集》、《國朝詩別裁集》。
《古詩源》依據明馮惟訥《古詩紀》等舊籍,收錄了先秦至隋代詩歌共七百余首。編者宗旨在于探尋詩歌之源,故取名《古詩源》。他認為“詩至有唐為極盛,然詩之盛非詩之源也”,而“古詩又唐人之發源也”。于是,他“溯陳、隋而上,極乎黃軒,凡三百篇、楚騷而外,自郊廟樂章訖童謠里諺,無不備采”;“于古逸存其概,于漢京得其詳,于魏晉獵其華,而亦不廢夫宋、齊后之作者。既以編詩,亦以論世。使覽者窮本知變,以漸窺風雅之遺意”(《自序》)。
雖然編者意在復古,通過選詩和注詩、評詩闡揚“詩教”,倡導“風雅”,表現了陳舊保守的詩學觀念,但從其選詩標準看,其藝術見解比較高明,客觀上也體現了詩歌發展的真實面貌。一、為了“漸窺風雅之遺意”,為學詩者導源,編者選錄了不少古代歌謠和漢魏六朝樂府。對文人創作,他比較重視那些有社會內容的作品,特別注意知人論世。在對作品的評論中,他力圖發現詩歌內容、風格與時代、與作家人品胸襟的聯系。如論阮籍《詠懷》詩:“阮公詠懷,反復零亂,興寄無端,和愉哀怨,雜集于中,令讀者莫求歸趣。此其為阮公之詩也。必求之時事以實之,則鑿矣。”又如論陶淵明其人:“淵明以名臣之后,際易代之時,欲言難言,時時寄托,不獨《詠荊軻》一章也。六朝第一流人物,其詩有不獨步千古者耶!”持論均透辟而穩洽。二、由于編者崇尚雅正,故尤重作品的風骨,提倡自然,反對雕琢。他評曹操詩“沈雄俊爽,時露霸氣”,評左思詩“拔出于眾流之中,豐骨俊上”,評庾信詩“悲感之音,常見風骨”;而最推崇陶淵明的“無意為詩,斯臻至詣”,他說:“陶詩合于自然,不可及處,在真在厚;謝(靈運)詩追琢而返于自然,不可及處,在新在俊。”他批評顏延之詩“雕鏤太甚”,最不滿以陸機為代表的綺靡萎弱詩風:“士衡詩亦推為大家。然意欲逞博,而胸少慧珠,筆又不足以舉之。遂開出俳偶一家。西京以來,空靈矯健之氣,不復存矣。降自梁、陳,專工對仗,邊幅復狹,令閱者白日欲臥,未必非士衡為之濫觴也。”所論足可為治文學史者參考。但沈德潛否定陸機《文賦》“詩緣情而綺靡”的觀點,以為“殊非詩人之旨”,因“不收西昆、香奩諸體”、而排斥南朝樂府;收錄郊廟之作較多,對偽作不加甄別,照收不誤,是其不足。
有《四部備要》本,中華書局1963年用文學古籍刊行社紙型點校重印本。
上一篇:玉溪生詩箋注
下一篇:李太白全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