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重要詩人·黃庭堅
字魯直,號山谷,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詩人黃庶之子。幼穎異,博聞強識,讀書數遍則能背誦。少時從其舅李常游學于淮南,深為一些宿學名士賞識。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解試第一,次年中進士,為葉縣尉。神宗熙寧五年(1072),詔舉四京學官,庭堅考得優等,調為北京(今河北大名)國子監教授,為留守文彥博所重。元豐元年(1078),庭堅仰慕蘇軾,以詩投贈,頗受贊賞,以為其詩文超軼絕塵,獨立萬物之表,世久無此作。由是庭堅始有名于世。元豐四年,改知太和縣,以平易為治。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逾年,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實錄》成,擢起居舍人。庭堅入朝,實由舊黨領袖司馬光推薦,在京與蘇軾、蘇轍、孫覺、秦觀、張耒、晁補之、陳師道等人一起品書論畫、詩酒唱和,頗為愜意。詩歌創作,亦獲豐收,形成風格獨特的“山谷體”。哲宗元祐六年(1091),丁內艱。元祐八年,服除,被任命為國史編修官,請辭。紹圣元年(1094),出為宣州知州,旋改鄂州。章惇、蔡卞認為庭堅參與修撰之《神宗實錄》多誣蔑先帝之處,被貶為涪州別駕,黔州安置。在黔州親筆書寫杜甫西川詩與夔州詩,欲刻石。紹圣四年,再移戎州。有楊某捐資將黃書杜詩全部鐫刻于石,并蓋一高堂保存,庭堅題為“大雅堂”。蜀中文士慕而從之游者,經其指點,學問詩文皆有所進步,下筆皆有可觀。徽宗即位,調和黨爭,庭堅被調為監鄂州酒稅,改為奉議郎、簽書寧國軍判官、權知舒州。召為吏部員外郎,請辭,知太平州。徽宗崇寧六年(1102)六月,至太平州,僅九日便被罷官。次年,下詔銷毀三蘇、黃庭堅等人詩文集,并立元祐黨人碑,全面迫害舊黨人士。執政趙挺之本與庭堅有隙,借此對黃羅織罪狀,以其所撰《承天院塔記》中有“天下財力屈竭”語句,誣為“幸災謗國”,被除名,羈管宜州。在宜州備受苦難,竟卒于此。庭堅在神宗、哲宗、徽宗三朝,文名僅遜于蘇軾兄弟,論詩強調“奪胎換骨”、“點鐵成金”,并提倡矯勁峭拔、清奇健舉的詩風,一些同輩(如陳師道)或后輩(如洪炎、洪芻等)受其影響,競相效法,形成后世所稱之“江西詩派”,亦被詩論家稱為“一祖三宗”的“三宗”之首。黃詩以寫自己的游宦浮沉與文士生涯為主,在這類作品中,不僅再現了仕途的險惡、黨爭的激烈和士人生活的風雅精致、豐富多彩,而且也反映了詩人紛繁復雜的心態。《登快閣》、《夜發分寧寄杜澗叟》、《子瞻詩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堅體,次韻道之》、《寄黃幾復》、《和答錢穆父詠猩猩毛筆》、《老杜浣花溪圖引》、《和答元明黔南贈別》、《病起荊江亭即事十首》、《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都是其代表作品。他也有一些關注民生疾苦的詩作,如《流民嘆》、《次韻邵之才將流民過懸帛嶺均田》、《沖雪宿新寨忽忽不樂》、《虎號南山》、《戲和答禽語》,皆可見作者對于百姓苦難的同情。黃詩風格氣象森嚴,如危峰千尺,拔地而起,使人驚心動魄。 如清姚範所說,黃詩“以驚創為奇,其神兀傲,其氣崛奇,玄思瑰句,排斥冥筌,自得意表”(《援鶉堂筆記》)。庭堅亦工于用典,凡佛經、道書、語錄、小說等雜書之事典無不可入詩,擅長煉字造句,其律詩對偶多拗句、警句,為后世學江西詩者所效法。黃詩雖瘦硬,但內容卻較溫和,與其對詩歌理解有關:“詩者,人之性情也,非強諫諍于庭,怨憤詬于道,怒鄰罵座之為也。”(《書王知載〈朐山雜詠〉后》)這種認識必然削弱其創作的批判性。其末流則更走上脫離現實、追求純藝術技巧的道路。庭堅雖為“蘇門四學士”與“蘇門六君子”之一,然其文學成就遠高于蘇門其他諸人,故后世將其與蘇軾并稱“蘇、黃”。其詞、其文皆有獨特成就,除秦觀外,遠非馀子所及。書法也為北宋四大家之一。著有《豫章先生內外集》。 《宋史》卷四四四有傳。 其孫黃㽦所撰《年譜》最為翔實。
上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高啟
下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黃遵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