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秀氏將伐顓臾》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論語》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11)之臣也。何以(12)伐(13)為(14)?”冉有曰:“夫子(15)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16)有言曰:‘陳(17)力就(18)列(19),不能者止。’危(20)而不持(21),顛(22)而不扶(23),則將焉用彼相(24)矣?且爾言過矣。虎兕(25)出于柙(26),龜玉(27)毀于櫝(28)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29)而近(30)于費(31)。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32)夫(33)舍(34)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35)有家(36)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37)。夫(38)如是(39),故遠人不服,則修文(40)德以來(41)之。既來之,則安(42)之。今由與求也,相(43)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44)而不能守(45)也,而謀動干戈(46)于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47)之內也。”
【注釋】季氏:季孫氏,魯國最有權勢的貴族,這里指季康子,名肥。
顓臾(zhuānyú):小國,是魯國的屬國,故城在今山東費縣西北。舊說季氏貪顓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與魯君矛盾極深,歷代魯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顓臾再為患,這就助了魯君,故欲攻之。
冉有、季路:當時都是季康子的家臣。
見:謁見。
事:指軍事行動。
無乃:這里有“恐怕要”的意思。
是:代詞,復指賓語“爾”。
過:責備。
先王:指周之先王。
東蒙主:主祭東蒙山神的人。東蒙,即蒙山,在今山東蒙陰南四十里,西南接費縣界。主,主祭人。
(11)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壇,有國者必立社稷;國亡,社稷被覆蓋起來廢掉,故社稷為國家的象征。這里指魯國。社,指土神,稷,指谷神。
(12)何以:為什么。
(13)伐:攻打。
(14)為:語尾助詞。
(15)夫子:季康子。
(16)周任:古代的史官。
(17)陳:陳列,施展。
(18)就:擔任。
(19)列:位次,職位。
(20)危:危險,這里指站不穩。
(21)持:把著。
(22)顛:跌倒。
(23)扶:攙著。
(24)相(xiàng):扶著瞎子走路的人。
(25)兕(sì):獨角犀。
(26)柙(xiá):關猛獸的籠子。
(27)龜玉:龜甲和玉器,都是寶物。
(28)櫝(dú):匣子。
(29)固:指城郭堅固。
(30)近:靠近。
(31)費:季氏的私邑,即今山東費縣。
(32)疾:痛恨。
(33)夫:代詞,那種。
(34)舍:舍棄,撇開。
(35)國:諸侯統治的政治區域。
(36)家:卿大夫統治的政治區域。
(37)安無傾:國家安定,就沒有傾覆的危險。
(38)夫:句首語氣詞。
(39)如是:如此。
(40)文:文教,指禮樂。
(41)來:使……來(歸附)。
(42)安:使……安定。
(43)相(xiàng):輔佐。
(44)分崩離析:四分五裂。
(45)守:守國,保全國家。
(46)干戈:指戰爭。干,盾牌。戈,古代用來刺殺的一種長柄兵器。
(47)蕭墻:古代宮室內當門所立的作為屏障的小墻。常用來指內部。
【譯文】季氏將要攻打附庸國顓臾。冉有、子路兩人拜見孔子,說道:“季氏將對顓臾使用武力。”孔子說:“冉求!恐怕應該責備你吧?顓臾,先王曾經任命他主持東蒙山的祭祀,而且它處在我們魯國的疆域之中,這正是跟魯國共安危的藩屬。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說:“那個季孫要這么干,我們兩人都不想呢。”孔子說:“冉求!賢人周任有句話說:‘能夠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職;如果不行,就該辭職。’比如瞎子遇到危險,不去扶持;將要摔倒了,不去攙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況且你的話錯了。老虎犀牛從籠子里逃了出來,龜殼美玉在匣子里毀壞了,這是誰的責任呢?”
冉有說:“顓臾,城墻堅固,而且離季孫的采邑費地很近。現在不把它占領,日后一定會給子孫留下禍害。”孔子說:“冉求!君子討厭那種避而不說‘自己貪心’卻一定另找借口的態度。我聽說過:無論是有國的諸侯或者有家的大夫,不必擔心財富不多,只需擔心財富不均;不必擔心人民太少,只需擔心不安定。若是財富平均,便沒有貧窮;上下和平相處,便不會人少;國家安定,就沒有傾覆的危險。做到這樣,遠方的人還不歸服,便發揚文治教化使他們來歸附。他們來了,就得使他們安心。如今仲由和冉求兩人輔佐季孫,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國家支離破碎,卻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國境以內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孫的憂患不在顓臾,卻在自己內部啊。”
上一篇:《唐·王維·辛夷塢》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下一篇:《韓非子·五蠹(節選)》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