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殷蕓·“足下”起源
南朝梁軼事小說。殷蕓撰。原載《小說》。《紺珠集》卷二、《說郛》卷二十五皆錄載。魯迅《古小說鉤沉》、周楞伽校注《殷蕓小說》皆輯錄。舒佩實《漢魏六朝小說選譯》選錄。是一篇反映君臣關系的故事。敘寫:曾有功于晉文公的介子推隱居深山,拒不出來做官。晉文公為了請他出來,便放火燒山。但介子推仍然不出,干脆抱著樹死于火中。事后,文公撫拍著那棵樹悲嘆不已,又伐該樹,用樹做了一雙木底鞋穿上。每想起介子推當年割下大腿肉給他充饑的恩情,總是潸然涕下,并凝視著木底鞋說:“令人悲痛啊,這個足下!”后世之所以尊稱別人為“足下”,就起源于此。作品寫了“足下”一詞的來歷,既歌頌了介子推不與掌了權的統治者合作的清高精神,又贊揚了晉文公得權而不忘有功之臣的品德,表達了作者希望統治者不要忘記功臣的善良愿望。作品雖然簡短,但能以情感人,頗有特色。不僅寫了介子推不愿為官的固執之情,也寫了晉文公對他的一往深情。兩種情感交叉展現,就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效果。此故事出于《異苑》。《歲時廣記》曾采錄。據《淵鑒類函》服飾部履二引東方朔《瑣語》謂:“木履起于晉文公時,介子推逃祿自隱,抱樹而死,公撫木哀嘆,遂以為履。每思從亡之功,輒俯視其履,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稱,自此始也。”則可與本故事互證。
上一篇:《先秦·呂不韋·齊王疾痏》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祖臺之·丁祚》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