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枝春早圖
元·王冕作
絹本水墨
縱一四一.三厘米
橫五三.九厘米
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梅花作為獨立的繪畫題材,興自北宋,現在常見的“墨漬”、“圈瓣”兩法,亦于斯時產生。相傳釋仲仁因偶見月光映梅于窗紙上得到啟發,創以“墨漬法”;揚補之承仲仁墨梅之風,常對庭園老梅寫生,乃創“圈瓣法”,兩位畫梅大家對后世影響極大,王冕即是在他們基礎上取得成就的。今傳王冕作品多件,俱為水墨,“墨漬”、“圈瓣”畫法皆有,以“圈瓣”法為多。其作品不宥于陳法,有新的面貌;水平之高,或認為“不減揚補之”(《墨梅人名錄》),這幅《南枝春早圖》即是其代表之作。
是圖以“飛白法”畫椿,兼有書法筆意,花枝交接處,筆斷意續,運筆風神峭拔,挺勁瀟灑,自根至梢,一氣呵成。其畫梢,則貫之以湯叔雅法,“有如斗柄者,有如鐵鞭者,有如鶴膝者,有如龍角者,有如麟角者,有如弓梢者,有如釣竿者”,俱氣足力滿,頓挫有韻。在花與枝的處理上,一改華、揚舊法,枝多花繁為王冕墨梅之一大特色。清代朱方靄在《畫梅題記》中稱:“宋代畫梅,大都疏枝淺蕊,至元煮石山農(王冕之號),始易以繁花,千叢萬簇,倍覺風神綽約,珠胎隱見,為此花別開生面。”這幅墨梅圖,枝花繁茂,但繁而不亂,疏密有緒,密中見疏,疏中仍有聚散。花瓣的圈法,王冕亦別出新意,他將揚補之的“筆分三趯攢成瓣”的一筆三頓畫法演進為一筆兩頓挫,并創以“破蕊之法”畫花蕊,使梅花正側向背、高低偃合,妙然天成。圈花瓣,在畫梅技法中難度最大,在中國繪畫史上,以花瓣法出其右者并不多見,“作畫如作書,花瓣圈來鐵線如”(明魏成憲《百梅集》),既表現出花瓣之柔潤感,又表現出梅花傲寒之骨力。明代花鳥畫大家徐渭曾嘆曰:“吾圈花少讓元章筆。”
王冕的梅花充滿著強烈的感情色彩,往往在作品中反映出他孤傲正直的胸懷,故其所作梅花,人多稱之為“野梅”。如明孫長真于《畫梅辯難》中云:“梅花取直不取曲,此理世人多未推。詩人獨得梅清性,不畫官梅畫野梅。”清吳仲倫亦云:“王元章喜寫野梅,不畫官梅。”(《竹波軒梅冊》)“官梅”多為人工造作,干呈盤曲,失卻天真之態;“野梅”枝干勁直,自然清逸,瀟灑奔放。王冕《南枝春早圖》那枝干勁俊、千花萬蕊、天真爛漫、生機盎然之藝術效果確有“野梅”特點。人們贊其畫野梅“取直不取曲”,除就表現形式外,還在于贊頌其人格。“畫梅須高人,非人梅則俗。會稽煮石農,妙筆繪寒玉。”(《畫梅題記》)這即是說王冕的梅花之所以畫得好,重要原因就是其品格高、才高。《王冕傳》、《無聲詩史》、《列朝詩集小傳》、《諸暨縣志》等就此有詳盡描敘;吳敬梓于《儒林外史》中,為歌頌王冕人格之高,更采用了藝術手法的處理。而這幅《南枝春早圖》上的題詩,亦往往為一些史料所采用。題詩云:“和靖(按:即宋代林逋,不求功名,隱居西湖孤山,賜謚和靖先生)門前雪作堆,多年積得滿身苔。疏華個個團冰玉,羌笛吹他不下來。”這首詩歷來被認為是“剌時”之詩。據說王冕自北上燕薊,縱觀居庸古北之塞,激起了他強烈的民族情感,遂不愿為異族統治者作畫。此圖成后張于座間,因有“疏華個個團冰玉,羌笛吹他不下來”之句,“見者皆縮首齰舌不敢與語”(《無聲詩史》)。統治者欲拘捕他,由此便逃歸家鄉九里山,過著“山中煮石乍歸來,滿樹瓊花頃刻開。仿佛暗香生卷里,夜寒明月獨徘徊”的生活。融詩入畫,更顯出這株梅花勁峭冷香,豐韻傲骨。
是圖詩下有朱文印三方,當為其本人所刻。相傳王冕首創于花乳石(青田石之類)上刻印,因鐫刻方便,由此文人相效成風,遂有篆刻名家輩出、流派紛呈之局面。王冕在篆刻史上亦有重要一頁。
南枝春早圖
上一篇:《墨梅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秋林高士圖》原圖影印與賞析